“长城”计划的十二座基石要塞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小行星带的防御骨架;“不周山”号移动堡垒的诞生,则为这片区域注入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然而,支撑这一切宏伟蓝图运转的,是近乎无底洞般的资源消耗。无论是要塞的持续建设与维护、堡垒的弹药与能量补充,还是日益壮大的游击舰队日常运作,都对金属、稀土、水冰、氦-3以及蕴含特殊能量的灵材有着永不满足的需求。
若全部依赖从地球或火星长途运输,其成本之高、风险之大,足以拖垮整个防御体系。瓦西里耶夫上将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的‘长城’不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它必须拥有自己的‘血脉’和‘筋骨’——一套扎根于小行星带本土、高效而坚韧的资源开采与精炼体系。”
于是,在军事要塞的蓝色光点之间,另一类代表着工业与后勤的绿色光点,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小行星带的星图上被点亮。它们共同构成了“长城”计划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深空工坊”计划。
“深空工坊”的选址逻辑,与军事要塞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首要目标是资源富集度。
“伏羲”系统结合前期勘探数据,绘制出了小行星带的“资源图谱”。富含铁、镍、钴等基础金属的m型小行星集群,被标记为“铁谷”;蕴含大量水冰和挥发物的c型小行星带,被称为“冰原”;而那些探测到异常能量反应,可能出产可用于符文刻画或法宝炼制的特殊晶体或灵材的区域,则被谨慎地标注为“灵髓矿脉”。
然而,资源富集区往往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更容易暴露。因此,选址必须在富集度与相对安全性之间做出权衡。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分散布局,功能互补”:
“铁砧”集群位于小行星带内侧,相对靠近火星轨道的一片m型小行星富集区。这里光照稍好,太阳能补充效率更高,且距离火星基地较近,便于技术支持和紧急救援。此处将建立数个大型金属开采与初步冶炼基地,产出标准金属锭,作为建设材料的主供应源。
“源泉”集群隐藏在小行星带中部一片巨大的c型小行星碎片云中。这里位置隐蔽,且水冰储量惊人。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电解产生的氢和氧更是重要的推进剂和能源媒介。这里的工厂主要负责生产淡水、液氧、液氢,并为整个小行星带防御网络提供“呼吸”和“血液”。
“灵焰”工坊位置最为隐秘,通常依附于某个大型军事要塞如“龙首崖”或“铁壁”,或设置在环境极其恶劣、引力复杂的特殊小行星上。这些工坊规模较小,但技术含量最高,专门负责开采和初步处理那些蕴含特殊能量的灵材,用于制造高阶符文、阵法核心乃至法宝构件。
与军事要塞需要大量驻军不同,“深空工坊”的建设核心是高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一艘艘经过改装的“工蚁”级自动化工程母舰,承载着模块化的基地核心舱、大型钻探设备、机械臂和成群的无人采矿机、运输艇,悄无声息地抵达预定坐标。
在“铁砧-07”号资源星上,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工程母舰首先释放出巨大的合金锚索,牢牢抓住小行星表面。随后,如同种子发芽般,模块化的基地核心舱被精准投放到预定位置,自动展开,形成最初的生命维持、能源和控制中心。这个核心舱本身就是一个坚固的堡垒,配备了基本的防御武器和强大的通讯阵列。
舱门打开,数以百计的“矿蚁-IV型”无人采矿机蜂拥而出。这些灵活的机器人根据预设程序,或利用高能激光破碎岩层,或使用物理钻头进行精准开采。它们将采集到的矿石装入自身的货舱,然后按照“伏羲”子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运回基地的原料堆放区。
基地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大型的太空冶炼厂。它并非传统高炉的简单复制品,而是结合了等离子电弧熔炼、真空蒸馏以及符文辅助技术的复合装置。
冶炼厂顶部布设着大型的“聚炎阵”和“导灵符文板”,如同向日葵般尽可能收集稀薄的太阳能和宇宙辐射能,转化为热能或直接引导至熔炼区,显着降低了聚变能源的消耗。
在熔融的金属液流入铸造模具前,会流经一段刻满了“祛杂”、“凝心”、“固本”等基础符文阵列的导流槽。这些符文闪耀着微光,以其独特的场效应,辅助分离熔融金属中的杂质,微调金属的内部晶格结构,使其出炉时的纯度与品质远超传统冶炼方式。
最终,赤红的金属液被导入标准化的模具,冷却成型为一块块规格统一、表面隐约流动着符文微光的金属锭。这些“符文基础锭”在后续的加工中,能更好地与各种能量场兼容,无论是用于建造要塞装甲,还是制造舰船龙骨,都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在“源泉-03”水冰开采基地,景象则有所不同。大型钻探平台直接建立在厚厚的冰层上,深入冰盖内部。采集到的水冰被送入封闭的净化车间,经过多重过滤、蒸馏和符文“清泉阵”的净化,产出达到饮用标准的纯水。一部分纯水直接储存,另一部分则进入电解车间,在高效催化剂和“裂解符文”的辅助下,分解为液氢和液氧,注入特制的低温储罐。
而最神秘的“灵焰-01”工坊,则位于一颗散发着微弱蓝光的小行星内部。这里的开采更为精细,通常由小型化的、加持了“破障”、“凝神”符文的特殊钻探设备进行。采集到的原矿被送入充满灵能隔绝材料的静室,由少数精通炼器学的修士或经过严格训练的技师,借助精密仪器和自身灵觉,进行小心翼翼的分离和初步处理。一块未经雕琢的“星辰核心碎屑”,或是一捧“虚空尘沙”,在这里被提取出来,其价值远超等重的黄金。
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深空工坊”便如同人体内无数微小的细胞,开始了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默默工作。
在“铁砧”集群,无人采矿机日夜不休,将一船船矿石运回,冶炼厂的炉火永不熄灭,标准金属锭如同流水般产出,被自动打包,由小型拖船集中运往附近的物资中转站。
在“源泉”集群,液氢和液氧储罐如同饱满的乳房,为往来补给的游击舰队和巡逻艇注入新的活力。一艘艘“奶妈”级补给舰,定期从这里出发,沿着隐秘的航线,将生命之源和动力之源输送到各个要塞和堡垒。
在“灵焰”工坊,产出的稀有灵材被妥善封装,由配备了最强隐匿阵法和护卫的高速运输艇,以最高优先级直接送往火星或地球的最高研究所,或是“不周山”号这样的核心战力进行紧急维护和升级。
整个小行星带,仿佛被注入了一套隐形的、高效运转的工业血脉。资源从分布各处的“工坊”被提取、精炼,然后沿着规划好的“血管”—运输航线,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器官”—要塞、堡垒、舰队中去。这套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对外部补给的依赖,使得小行星带防御圈具备了长期独立作战的潜力。
然而,这条生命线并非绝对安全。帝国的侦察舰虽然难以发现每一个精心隐藏的工坊,但频繁的运输活动和能源信号,依然存在暴露的风险。
一次典型的危机发生在“铁砧-12”号冶炼基地。一支帝国的快速侦察小队,在追踪一艘受损的地球游击舰时,意外捕捉到了“铁砧-12”向外发送的、加密等级稍低的产能报告信号。两艘“剃刀”级帝国突击舰随即脱离编队,试图突袭这个看似防御薄弱的后勤节点。
警报响彻“铁砧-12”的控制中心。基地指挥官并非战斗人员,但他沉着应对。所有非必要设备立即进入低功耗静默状态,外部防御炮塔升起,同时,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和敌情数据通过备用量子通讯通道,瞬间发送至最近的“龙首崖”要塞和区域游击舰队指挥部。
就在帝国突击舰开始用精准的火力点射基地的防御炮塔和推进器,试图使其瘫痪时,来自“龙首崖”要塞的远程轨道炮火,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划破黑暗,在帝国舰艇周围炸开一团团致命的金属射流,迫使它们进行规避。与此同时,一支正在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的“影舞”突击舰分队,利用其高机动性,从侧后方迅速切入战场,用密集的导弹和灵能脉冲炮对帝国舰艇发动猛攻。
最终,在基地自身防御、要塞远程支援和机动部队快速反应的联合打击下,帝国突击舰被迫带着损伤撤退。“铁砧-12”基地虽然外部设施受损,但核心功能完好,在工程机器人的抢修下,很快恢复了部分产能。
这次事件凸显了“深空工坊”体系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存。它们需要军事力量的保护,但它们的分散布局和快速通讯能力,也使得敌人难以将其彻底摧毁。每一个工坊,都是一个需要敌人付出代价才能拔除的钉子。
血脉已成,筋骨渐壮
当瓦西里耶夫在昆仑指挥中心,看着代表资源流的数据线条,在小行星带星图上交织成一张越来越密集的网络,并将物资稳定地输送到各个防御节点时,他紧绷的神经终于略微放松了一些。
“深空工坊”计划的成功实施,意味着“长城”不再仅仅是一道静态的防线。它拥有了自我造血、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能力。来自小行星带本身的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力量。这些沉默的工厂,这些忙碌的机器人,这些在极端环境下坚守的工程师和自动化系统,它们与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一样,都是地球文明在这场残酷星河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