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工作室的玻璃门擦得锃亮,却故意没拉开百叶窗——外面路过的人往里看,只能瞧见半明半暗的工位,有人低头对着屏幕叹气,有人抱着文件匆匆走过,连茶水间的咖啡机都少了往日的嗡鸣,透着股“项目不顺”的低迷劲儿。可谁也不知道,这平静的表象下,两条战线正火力全开,像藏在暗处的双箭,只等时机成熟,便要同时射出。
一线:技术暗涌,一日千里
工作室最里面的封闭会议室,门把手上挂着“谢绝打扰”的牌子,门缝里漏出冷白的灯光,从早亮到晚。这里被秦涯改成了临时技术攻坚室,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架构图,红笔标注的“动态叙事分支”“AI情绪识别接口”等关键词,划掉了旧的,又添上新的;桌上摆着三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实时更新的代码,旁边堆着半盒没拆的全麦面包,秦涯的保温杯里,泡着快凉透的菊花茶——他已经在这里待了三天,连轴转,却不见丝毫疲惫。
他依旧穿那件浅灰格子衬衫,袖口挽得整齐,指尖在键盘上翻飞,速度快得几乎出现残影,偶尔停下来,会推推眼镜,盯着屏幕上的demo片段皱眉:“这里的情绪阈值设高了,用户停留超过5秒,就该触发温情支线,不是冲突线。”说着,他敲下几行代码,按下运行键——屏幕里的女主角,原本要和男主吵架,突然放缓了语气,眼眶泛红,说出的台词带着委屈又不舍的情绪,连背景音都从急促的钢琴声,换成了轻柔的小提琴。
“秦哥,这也太神了!”技术团队的小宇凑过来,眼睛发亮,“之前周哥做的固定逻辑树,用户选A就只能走A线,现在这个,居然能根据停留时间、点击速度,自己调剧情?”
秦涯点点头,语气平静却带着自信:“用transformer模型重构了底层,相当于给AI装了‘大脑’,不是死记硬背逻辑,而是能‘判断’用户情绪。”他指着架构图,“周明瑞的基础不错,但太保守,只敢用成熟的旧框架;我们现在做的,是把AI和叙事深度绑定,用户每一个小动作,都会影响剧情走向,最后可能走出上千种结局——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
短短两周,秦涯带领团队推翻了周明瑞留下的三分之一旧架构,新的技术平台不仅兼容了之前的核心数据,还新增了“实时互动弹幕触发剧情”“多角色视角切换”等功能。每次测试新demo,封闭会议室里都会传出低低的惊叹声,那是技术团队压抑不住的兴奋——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能改变行业的东西。
二线:雷区穿行,破茧成蝶
林曦的办公桌,和秦涯的攻坚室隔着两个工位,却像是两个世界。她的桌上没有代码,只有堆成小山的资料:《离岸基金操作指南》《商业犯罪调查手册》《股权代持法律案例》,每本书上都用荧光笔标满了重点,页边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平板里存着顾沉发来的加密文件,打开需要三层密码,里面是恒星传媒的税务报表截图、离岸公司注册信息,还有模糊的高管资金往来照片。
每天晚上,等工作室的人走得差不多了,林曦会泡一杯浓咖啡,坐在桌前啃这些枯燥的知识。一开始,“商誉减值”“抽屉协议”这些术语看得她头大,对着股权结构图能绕晕,可现在,她能拿着报表,一眼指出“这里的成本列支有问题,发票对应不上实际业务”;和顾沉通加密电话时,她不再是只会说“怎么办”,而是能精准提出“星瀚基金的资金流向,能不能再查一下2023年第三季度的一笔异常支出”。
上周,她和顾沉在一家僻静的书店见面,选了最里面的角落,两人面前摆着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实则在平板上交流恒星的黑料。顾沉递过来一张打印的银行流水:“恒星通过空壳公司,把3000万利润转到了海外,用来给高管买私人游艇,没交税。”林曦接过,指尖在“转账日期”上划了划,突然抬头:“这个日期,正好是他们宣布‘融资1亿’的时候——用偷税的钱,装成融资额,哄抬估值?”顾沉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没错,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你能看出来,进步很快。”
林曦笑了笑,眼底有淡淡的黑眼圈,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光。她不再是那个只躲在电脑后写剧本的林曦——以前,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现在,她在亲手写自己的“战争剧本”,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分析,都在把自己从“创作者”,推向“战略者”的位置。
奇特默契:无需多言,一点即透
沈哲很少来工作室,大多时候,只是在晚上十点左右,给林曦发一条简短的信息。没有多余的寒暄,全是关键指点:“星瀚基金的受益人,查一下楚瑶的弟弟楚峰,他在开曼有个信托”“顾沉需要的恒星内部审计报告,我托人从投行那边拿了初稿,发你加密邮箱了”。
有一次,林曦对着一堆碎片化的线索焦头烂额——恒星的资金链好像有问题,却找不到证据。她给沈哲打了个电话,刚说“恒星最近在催合作方回款,比平时急”,沈哲就打断她:“查他们的短期借款,尤其是2024年初的,大概率是用股权质押换的钱,质押方是‘启明星资本’,而启明星的实际控制人,和楚瑶的老公有关联。”
林曦挂了电话,立刻让顾沉查“启明星资本”和恒星的质押协议,果然找到了关键证据——恒星用51%的子公司股权,换了8000万短期借款,还款日期就在下个月。她把结果发给沈哲,只回了三个字:“找到了。”沈哲那边秒回:“很好,等恒星平台上线崩盘,再把这个放出去,一击致命。”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解释来龙去脉,却彼此都懂。这种默契,超越了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是两个高智商大脑在共同目标下的共振——林曦懂沈哲的布局,沈哲信林曦的执行力,他们像并肩走在雷区里的同伴,不用牵手,不用说话,只凭一个眼神、一句话,就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
工作室的夜,依旧安静,秦涯的攻坚室里,代码还在滚动;林曦的桌前,资料还在堆积。表面的低迷,是他们故意穿的“保护色”,而暗地里,技术的箭已磨利,黑料的网已织好,只等恒星的平台上线那天,两条战线同时发力,将楚瑶的野心,彻底碾碎在黎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