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最先察觉到的,不是人员扩张的忙碌,而是工作室赖以生存的“文化”正在悄然稀释——这种稀释,本质是新老团队价值观的碰撞,是效率与初心的拉扯,正一点点瓦解织梦最初的凝聚力。
新加入的员工,多来自大厂或海外,他们带着成熟的流程经验和专业技能,更带着“流程至上”“结果导向”的职场逻辑:有人觉得织梦初期的“扁平化”是“缺乏层级、决策低效”,将“家文化”视作“人情大于规则”,甚至在周报里直接建议“建立更严格的KpI考核体系,淘汰低效协作”;他们习惯用数据说话、以进度为先,却忽略了织梦团队曾靠“反复打磨细节”赢得口碑的底层逻辑。
而老员工对这种“外来文化”充满隔阂:那些跟着林曦、陆岩从工作室初创期走过来的人,早已把“家文化”当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记得为了赶《浮灯》剧本,全组在会议室通宵吃泡面却笑着改稿的夜晚,也认同“内容先于数据”的创作底线。面对新同事的“职场范儿”和“狼性”,他们总觉得对方“只盯着进度表,没摸着创作的温度”,甚至私下议论“现在进来的人,连织梦的故事都没听完,就敢说要改我们的核心情节”。
文化的冲突,就像一颗被深埋在地下的炸弹,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终于,在一次项目会议上,这颗炸弹被引爆了,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新来的产品经理,一心想要在下季度的项目上线中取得好成绩,他手中紧握着一份“用户偏好数据模型”,仿佛那是他的尚方宝剑。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份报告重重地拍在会议桌上,然后用一种强硬的口吻对编剧团队说道:“根据这份数据,悲剧结局的转化率比温情结局低了整整 30%!这意味着我们如果不做出改变,就无法达到 KpI 的标准!所以,必须修改某互动剧的核心情感线,将结局从悲剧改为温情!”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了编剧团队。编剧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无奈和不满。他们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数据,更应该注重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然而,面对产品经理的强硬态度,他们似乎无力反驳。
“数据能算清观众的眼泪吗?”一位跟了陆岩五年的老编剧猛地拍案,声音带着激动,“这个故事讲的是‘遗憾里的坚守’,改了结局,前面所有的情感铺垫都成了笑话!织梦当初靠什么立足?不是数据,是能让观众记住的共鸣!”
“没有市场认可的共鸣,就是自嗨!”产品经理寸步不让,“现在是规模化扩张期,效率和数据才是生存根本,情怀不能当饭吃!”
会议最终不欢而散,留下一屋子紧绷的空气。陆岩当晚就找到林曦,语气里满是焦虑:“林曦,再这么下去,不是团队散了,是织梦的根没了!我们当初拼尽全力搞创作,是想做‘有温度的内容’,现在倒好,KpI要吞掉创作的本心了!”
看着陆岩通红的眼睛,林曦终于清晰地意识到:眼前的矛盾从来不是“新员工 vs 老员工”的对立,也不是“效率 vs 初心”的二选一——而是织梦在扩张中,必须重新锚定的文化坐标。她要找的,不只是新老团队的协作平衡点,更是能让“专业效率”与“创作初心”共生的新文化内核,否则,再快的扩张,也会变成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