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织梦研发部,依旧亮着一片暖白的灯。秦涯戴着防蓝光眼镜,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上是“方舟”平台技术白皮书的最终校验版——第17页的“情感变量算法流程图”旁,他用红色批注补充了三个海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数据,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反复核对过。旁边的工位上,算法工程师小杨正抱着一摞技术期刊,把最新的行业研究成果贴进白皮书的附录,打印机“滋滋”地吐着纸,墨香混着咖啡香飘满整个办公区。
“秦哥,国内外12家平台的技术参数对比表做好了,‘方舟’的分支剧情响应速度比第二名快0.8秒,情感维度覆盖度多了3个层级。”小杨把表格递过来,纸上还沾着刚打印的余温。秦涯接过,逐行检查数据来源,突然指着某一行问:“这个海外平台的测试环境是2023年的,我们得标注清楚——不能让别人说我们拿旧数据对比。”他说话时,指尖在表格上划出道道痕迹,眼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连最细微的标注误差都不肯放过。
三天后,织梦官方公众号发布了《“方舟”平台技术白皮书V1.0》,封面用了极简的蓝白设计,扉页上印着6位行业权威专家的推荐语。发布仅两小时,就被《游戏开发者杂志》《科技评论》等专业媒体全文转载,某知名技术博主在解读视频里直言:“白皮书里的‘动态叙事逻辑引擎’,解决了互动内容‘分支臃肿’的行业痛点,织梦这是把核心技术摊开给大家看,底气太足了。”更关键的是,之前质疑织梦“技术掺水”的科技媒体,纷纷悄悄删除了不实报道,有几家还主动发来采访邀约——白皮书里详实的实验数据、专利证书编号和第三方测试报告,彻底堵死了技术诋毁的口子。
而“未来叙事实验室”的成立仪式,选在了本市顶尖高校的学术报告厅。林曦穿着简洁的米白色西装,站在签约台后,身边是高校文学院院长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主任。红色的签约布上,“织梦工作室xxx大学xxx研究院 未来叙事实验室”的字样格外醒目。“我们不仅要做内容,更要定义互动叙事的行业标准。”林曦握着签字笔,目光扫过台下的媒体和学生,“实验室会重点研究AIGc在剧情创作中的伦理边界,比如如何避免算法生成同质化内容,如何保护用户的情感体验——这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是整个行业的责任。”
院长接过话筒时,笑着补充:“织梦提供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支持,能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快落地。未来我们会联合培养‘互动叙事工程’方向的研究生,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台下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当天的新闻标题里,“织梦引领行业标准”“从商业公司到行业开拓者”的表述,彻底改写了外界对织梦的认知。
远在新界互娱的楚瑶,看着手机上实验室成立的新闻,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桌角的文件。旁边的研发负责人老周刚进来汇报:“楚总,织梦的白皮书出来后,不少技术人员在问我们《幻宇之歌》的核心算法细节……我们之前没做过这类技术沉淀,根本没法回应。”楚瑶没说话,只是把桌上的咖啡杯狠狠推到一边,褐色的液体洒在《幻宇之歌》3.0版本的测试报告上,那些没修复的bug标注,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她突然意识到,织梦已经跳出了“产品竞争”的层面,开始用技术和行业地位,搭建她再也无法突破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