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沈哲的最后一轮谈判,依旧在cbd顶层那间冷调的办公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比上次更盛,却依旧暖不透黑檀木办公桌的凉意。桌上摊着两份协议——一份是沈哲最初的版本,另一份是林曦和陆岩用红笔标注修改的草案,“对赌阶梯目标”那一页,密密麻麻写着协商的痕迹:原计划“第一年市场份额10%”,被调整为“第一年8%、第二年12%、第三年15%”,净利润目标也分了三档,每达成一档便有额外的资源倾斜。
沈哲坐在桌后,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修改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笔帽——那是支银质万宝龙,笔身刻着细小的纹路,是他常年握笔留下的痕迹。“你们很懂怎么讨价还价。”他突然开口,语气里听不出喜怒,却伸手拿起钢笔,在修改后的条款旁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曦攥着协议的指尖微微发白,掌心沁出了细汗——直到沈哲把签好的协议推到她面前,她才敢松口气,指尖触到厚磅铜版纸的质感,心里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地。陆岩接过另一份协议,签字时手微微发颤,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郑重,连“陆岩”两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拖得比平时长了些,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记住。”沈哲合上钢笔,笔帽“咔嗒”一声扣紧,他抬眼看向两人,目光锐利如旧,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这是我投资你们的第一天,也是对赌开始的第二天。逆光资本从不做亏本买卖,别让我失望。”他起身送客,走到落地窗前时停了停,背对着他们补充了一句,“苏瑾的事,我知道了。她是把好手,别浪费了。”
林曦和陆岩走出办公室时,电梯里的镜面映出两人的模样——陆岩的连帽衫拉得没那么紧了,林曦的口罩依旧戴着,却能看出嘴角的弧度。阳光透过电梯玻璃照进来,在他们手里的协议上投下光斑,像是为这份带着压力的信任,镀上了一层微光。
苏瑾入职:织梦的“承重墙”就位
苏瑾的入职仪式简单到极致——没有鲜花,没有欢迎会,只有她拎着一个旧帆布包走进织梦临时办公室的清晨。包上印着“市话剧团”的褪色字样,里面装着她从业十年的“家底”:一本泛黄的艺人资料册,记着几十个“有实力却被雪藏”的演员联系方式;一叠商务合作手册,每页都贴着她手写的“避坑指南”;还有一张许念的旧照片,被她夹在资料册的第一页。
她穿了身新熨烫的深灰色西装,短发梳得一丝不苟,连鬓角的碎发都用发胶固定好了,眼底的疲惫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职场人的干练。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在靠窗的那张旧办公桌前坐下,把资料册摊开,对着陆岩和林曦说:“先开个短会——艺人经纪这边,我已经联系了三个演员,都是有话剧功底的,下周可以试戏;商务合作那边,‘清雅阁’和‘玲珑坊’的方案我重新改了,符合剧情逻辑,今天就能发过去;公关这边,我建了个舆情监测表,每天早晚各报一次,不会再让上次的谣言发酵。”
她说话时语速极快,却条理清晰,手指在资料册上点着名字:“夏晓雨我已经谈过了,她愿意签独家,不要求高分成,只希望能有稳定的角色;还有个叫许念的姑娘,话剧演员出身,被楚瑶雪藏了两年,我想把她签过来,她的灵气不输夏晓雨。”
林曦看着她熟练地梳理着工作,心里突然觉得踏实——苏瑾就像织梦的“承重墙”,一砖一瓦地把混乱的框架搭得规整。夏晓雨来送资料时,苏瑾拉着她聊了半小时,没有说教,只问她“最想演什么样的角色”,听她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时,眼底亮了亮,从资料册里抽出一个剧本片段:“这个角色,你试试,下周跟许念一起试戏。”
那天下午,苏瑾就把“织梦工作室艺人经纪守则”打印出来,贴在了办公室的白墙上——第一条是“不强迫艺人接与自身定位不符的代言\/剧本”,第二条是“艺人薪酬透明化,工作室只抽15%经纪佣金”,第三条是“为每位艺人制定专属成长计划”。阳光照在守则上,林曦看着苏瑾伏案修改商务方案的背影,突然觉得,织梦不再是纸上的蓝图,而是慢慢有了“家”的模样。
挂牌之日:没有鲜花,却有星光
织梦工作室的挂牌日,选了个阳光明媚的周三。地址在老城区一栋不算豪华的写字楼12楼,走廊铺着浅灰色地毯,电梯口的指示牌上,用黑色马克笔写着“织梦工作室→1208”,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灯盏图案——是小王连夜画的。
工作室的门是原木色的,没有雕花,只在正中央挂着块木质门牌,上面刻着“织梦工作室”五个字,字的间隙里,刻着一圈小小的灯盏纹路,是林曦找木工师傅特意定制的。门推开时,里面的景象简单却温馨:白墙上贴满了《浮灯》的分镜草图和演员合影,靠窗的位置摆着几张旧办公桌,拼在一起成了会议桌,桌上放着几盆多肉植物,是化妆组的小姑娘们带来的;角落里的饮水机旁,堆着几个印着“浮灯”字样的马克杯,是上次直播时剩下的周边。
核心成员都到齐了——陆岩穿了件干净的白色t恤,外面套着件黑色夹克,头发梳得整齐,眼底的红血丝淡了些;林曦依旧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手里攥着那个磨破封面的笔记本,里面夹着织梦的章程;苏瑾穿了身浅米色西装,比平时柔和了些,手里拿着把剪刀,是准备剪彩用的;夏晓雨站在最边上,穿了件淡蓝色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束向日葵,花瓣上还沾着露水,是她早上特意去花店买的;小王、老周、化妆组的姑娘们、剪辑师老吴……那些从《浮灯》时期就并肩作战的老伙伴,都挤在不大的空间里,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没有媒体,没有嘉宾,甚至没有像样的剪彩仪式——陆岩站在门牌下,苏瑾递过剪刀,他深吸一口气,剪断了系在门牌上的红绳,红绳落在地毯上,像一道小小的彩虹。“从今天起,我们就是织梦工作室了。”他开口时声音有点哑,却格外有力,“我们还是那个想拍好故事的团队,但现在,我们有了名字,有了阵地,有了一起往前走的人。前路肯定不好走,楚瑶、顾琛,还有更多的资本,都会是我们的对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守住彼此,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苏瑾接着说:“我不敢保证大家能一夜成名,但我能保证,在这里,每一份才华都会被看见,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我们不搞潜规则,不做烂片,只凭作品说话。”
林曦没有上前,只是站在人群后,看着眼前的一切——陆岩的坚定,苏瑾的干练,夏晓雨眼里的光,老伙伴们熟悉的笑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门牌上的灯盏纹路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落在她的旧笔记本上。她翻开本子,最后一页画着的煤油灯旁,又添了几个人影,每个人影旁边,都写着他们的名字,画着小小的笑脸。
仪式结束后,小王提议拍张合影,所有人挤在门牌下,夏晓雨把向日葵举在中间,苏瑾挽着林曦的胳膊,陆岩站在最边上,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林曦悄悄摘了口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只一瞬,却被镜头定格在了照片里。
照片洗出来后,被贴在了会议桌的正中央,旁边写着一行字:“织梦启航,灯永不灭。”
那天晚上,工作室的灯亮到了后半夜。苏瑾在整理艺人资料,陆岩在修改新剧本的大纲,林曦在写织梦的第一个项目计划,小王在贴新的舆情监测表,夏晓雨在角落里对着镜子练习新角色的台词。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室内的暖黄灯光映着每个人的侧脸,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讨论声,温柔却坚定。
他们知道,从挂牌的这一刻起,织梦不再是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而是真正的“正式玩家”——手里握着投资协议,身边站着靠谱的伙伴,心里装着不变的初心。前路依旧强敌环伺,楚瑶的暗箭、对赌的压力、资本的博弈,都在等着他们。但此刻,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梦想与斗志的光芒,手里握紧了“作品”这把最锋利的武器,准备好了——迎接更大的风浪,也迎接属于织梦的,更远的征途。
灯已亮,帆已扬。织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