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计划像精密的钟表齿轮,正无声地咬合推进——周明瑞刚传完第二批次的“核心代码”,恒星那边果然发来“加奖金”的承诺,放松了警惕;顾沉也同步传来消息,恒星的税务漏洞已找到关键凭证,就等最终收网。就在这时,苏瑾敲开了林曦办公室的门,脸上带着少见的笃定:“人我带来了,在楼下会客室,你们见见——他就是我跟你们提过的,能接周明瑞班的人。”
会客室不大,采光却好,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桌上放着两杯没动过的美式咖啡,杯壁凝着水珠,旁边摊着一本翻到一半的《深度学习与动态叙事》,书页边缘有淡淡的折痕。一个男人坐在靠窗的沙发上,背挺得很直,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浅灰色格子衬衫,袖口整齐地挽到小臂,露出腕上一块老式电子表——表盘是黑白屏的,只显示时间和日期,简单得不像个搞技术的。他很高瘦,肩线清晰,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干净得没有一丝反光,正低头看着手里的平板,屏幕上是织梦工作室之前做的互动剧demo,指尖偶尔会在屏幕边缘轻轻敲一下,节奏均匀,像在琢磨代码的逻辑。
“这是秦涯,”苏瑾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秦涯,这是林曦,我们工作室的创始人,还有陆岩,技术部负责人。”
秦涯抬起头,眼神清澈得像山泉水,没有丝毫多余的杂质,专注地看向林曦和陆岩,伸手握了握:“你们好,我是秦涯。”他的手掌干燥,指尖有一层薄茧——那是常年敲键盘、拧电路板磨出来的,握力很轻,却很稳。“苏瑾把你们的项目资料发给我了,昨晚看了半宿,那个‘沉浸式互动剧’的构思,很有意思。”
陆岩忍不住先开口:“我们听说你之前在硅谷的meta带过AI算法团队,怎么突然回国做独立顾问了?”
秦涯推了推眼镜,语气很平静,没有丝毫避讳:“团队当时要做一个‘用户行为预测系统’,本质是通过隐私数据精准推送,甚至诱导消费,有点踩线了。我提了反对意见,没人听,就辞了。”他顿了顿,指尖又敲了敲平板,“回国后接了几个独立项目,都是帮人优化算法,不碰灰色地带,虽然赚得少,但睡得踏实。”苏瑾在一旁补充:“我是通过一个隐秘的极客圈子找到他的,圈内人都叫他‘清道夫’——只做干净的技术,还帮不少人堵过算法漏洞。为了考察他,我特意拿周明瑞之前写的架构图给他看,他一眼就指出了三个硬伤。”
提到技术,秦涯的眼神亮了些,把平板递给林曦和陆岩:“周明瑞的架构基础是扎实的,分布式存储做得很稳,但前瞻性不足。尤其是你们想做的‘沉浸式互动’,核心在于AI驱动的动态叙事分支——他用的是固定逻辑树,用户选了A就只能走A线,缺少自适应调整,互动感会很生硬。”他指着屏幕上的demo片段,“这里,如果能加入实时情绪识别,根据用户的选择速度、停留时间,动态调整剧情分支的难度和走向,共鸣感会强很多。我可以重构底层架构,用transformer模型替换现有的逻辑树,让叙事更灵活,也更自然。”
他说话语速不快,每一句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没有半句虚话,提到技术时眼里的光,纯粹得像个刚接触代码的学生,没有周明瑞后期的焦虑和功利,只有对技术本身的热爱。陆岩凑过去看他平板上写的初步架构图,线条简洁,标注清晰,几个关键节点的优化方案,正好戳中了之前周明瑞一直卡壳的地方,忍不住点头:“这思路……比我想的还透彻。”
林曦看着秦涯,忽然想起周明瑞后期的样子——同样是技术人,一个被现实压垮,丢了底线;一个却在浮躁的行业里,守着技术的纯粹,不肯妥协。她心里瞬间有了答案,伸手递过一份项目计划书:“秦涯,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加入织梦,出任技术副总裁兼cto。薪资你开,团队你带,我们只要求一点——把你心里的‘沉浸式互动剧’,做出来。”
秦涯接过计划书,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低头看了几秒,然后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兴奋,又带着一丝郑重:“薪资按行业标准来就行,我更在意能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他笑了笑,眼角有淡淡的细纹,“其实昨晚看完demo,我就想,要是能参与这样的项目,挺好的——不用做急功近利的东西,只用技术讲好一个故事。”
秦涯的加入,像给摇摇欲坠的技术核心,狠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天下午,他就搬了一台旧笔记本电脑过来,直接坐在周明瑞旁边的工位(周明瑞暂时被安排在临时隔间,方便监控),开始梳理现有代码。技术团队的小宇等人,一开始还带着疑虑,可看到秦涯随手就解决了他们卡了一周的算法bug,还耐心讲解优化思路时,眼里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敬佩。陆岩终于不用每天盯着周明瑞的动向,能腾出精力和秦涯讨论架构重构;林曦看着监控里秦涯专注敲代码的背影,再看看加密群里周明瑞发来的“恒星催着要最后一批代码”的消息,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松了半分——这场暗战,他们终于有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