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林曦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庆功宴上,她端着香槟站在角落,看着同事们笑着碰杯、互相拥抱,嘴角虽也挂着浅淡的笑意,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杯壁上的水珠滑过指缝,凉得让她始终保持着清醒。她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海面的假象,水下的礁石与暗流,从未消失。
楚瑶的怨恨不会轻易平息。前几天,林曦在一份行业内参上看到恒星传媒的报道,配图里,楚瑶穿着一身黑色长裙,站在股东会议室外,侧脸对着镜头,眼神冷得像淬了冰,嘴角却扯着一丝僵硬的笑——那不是妥协,是蛰伏,像冬天里的蛇,正蜷在暗处舔舐伤口,等着春暖花开时再扑上来。
陈先生背后的力量也依旧在暗中观察。林曦的私人手机里,那个加密号码始终没删,安安静静躺在通讯录最底部,像一颗没引爆的炸弹。她偶尔会想起西山梅园的茶香,想起陈先生那句“好自为之”,那句看似温和的嘱咐里,藏着的是“随时可以收回平衡”的威慑——这种平衡太脆弱了,或许哪天织梦的步伐稍微“越界”,那股无形的压力就会再次袭来。
而沈哲……想到他,林曦端着香槟的手顿了顿。他送的那支定制钢笔,此刻就放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笔帽上刻着一个极简的“沈”字,笔身的金属光泽冷冽,她查过钢笔的品牌,是瑞士的小众手工款,年产量不足百支,持有者非富即贵。他这次出手的速度与力度,远超“朋友帮忙”的范畴——能让营销号集体消失、能让恒星的S+项目瞬间停摆、能让警方精准抓到雇佣混混的中间人,这绝不是普通投资人能做到的。他究竟是谁?是某个隐于幕后的资本巨鳄?还是有更深的背景?他一次次帮自己,真的只是因为“欣赏织梦的技术”,还是有更长远的、未说出口的目的?自己与他的靠近,究竟是找到了庇护,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与虎谋皮?
这些疑问像细密的网,缠在林曦心头。
“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周后的核心团队会议上,林曦站在白板前,指尖点着板上“危机潜伏”四个红笔字,语气沉得像压了铅。会议室的百叶窗拉得很实,暖黄的灯光只够照亮桌面的文件,空气里飘着速溶咖啡的苦味,没了之前庆祝时的轻松。苏瑾捏着一份法务文件,眉头拧成了结;秦涯和陆岩坐在桌尾,面前摊着技术安全报告,两人的脸色都很凝重;连一向乐观的“创新工坊”编导,都收起了笑容,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却半天没落下一个字。
“表面的敌人暂时退却了,但水下的暗流可能更加汹涌。”林曦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眼底的坚定里掺着几分审慎,“楚瑶在等反扑的机会,陈先生那边的平衡随时可能打破,甚至连我们依赖的平台、合作的资本,都可能在利益面前变成新的阻碍。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不是明刀明枪的打压,而是更复杂的利益纠缠,更隐蔽的规则博弈。”
话音落,她抬手擦掉白板上的“危机潜伏”,写下三个加粗的大字:“筑护城河”。
“下一阶段,战略重心分三步走。”她的指尖重重敲在白板上,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1. 建壁垒:成立独立的法务部和风控部,法务部挖来前互联网法院的资深法官牵头,专攻知识产权和商业诽谤案;风控部请了前网信办的顾问,每天盯政策风向、查合作方背景,确保织梦的每一步都踩在合规的安全区。
2. 拓关系:由苏瑾牵头,主动对接文旅局、科技局,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研讨会,把织梦的“技术赋能非遗”案例做成示范项目,不再被动等待政策,而是主动嵌入政策生态,构建自己的政府关系网络。
3. 破依赖:秦涯和陆岩要抽掉三分之一的研发力量,秘密启动“织云”底层引擎的研发——这是完全属于织梦的技术平台,摆脱对第三方引擎的依赖;同时,“创新工坊”要和地方文旅局合作,搭建“非遗文化云平台”,作为织梦专属的内容分发渠道,不再受限于海外平台或国内大厂的规则。
“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别人的庇护,也不能永远被平台的规则绑住手脚。”林曦抬手,关掉了会议室的灯。窗外的夕阳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白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像未来征途上的荆棘,也像希望。她的目光投向远方,落在办公区那片亮着的灯光里,声音里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远见:“织梦的最终目标,不是做一个‘厉害的公司’,而是成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当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内容、我们的生态,能为行业、为文化带来真正的价值时,我们才有资格站在桌前,和那些‘潜规则’对话,而不是永远躲在别人身后,等着被选择。”
会议结束时,夜色已经漫进了办公室。核心团队的成员们走出会议室,脚步比来时更沉,却也更坚定——他们手里攥着的,不仅是下一阶段的任务清单,更是织梦未来的命运。办公区里,普通员工们已经下班,只剩下研发部的灯还亮着,键盘声断断续续,像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敲打着序曲。
第三卷,就在这样一种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汹涌的氛围中,画上了句号。楚瑶的蛰伏、陈先生的观察、沈哲的神秘、织梦的筑城……所有的线索都已埋下,所有的力量都在暗中积蓄。那条看似平静的行业赛道上,实则早已布满了看不见的陷阱与机遇。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而织梦,已经握紧了自己的剑,准备好踏入那片更深、更波澜壮阔的风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