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选在市中心写字楼的高层会议室,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下午的阳光被滤成柔和的暖光,却照不进桌前紧绷的氛围。长桌两端堆着半尺高的文件,国际基金代表马克斯的深色西装袖口别着银质袖扣,手指反复摩挲着皮质文件夹的边缘,目光扫过估值报告时,眉头皱成了川字:“林总,我们认可‘方舟’的技术,但国内政策波动带来的非市场风险,必须在估值里扣减15%——这是我们的底线。”他说话时带着轻微的口音,指尖在“风险对冲条款”上敲了敲,力道不大,却透着不容退让的强硬。
林曦面前的白瓷茶杯早已凉透,杯底沉着几片舒展的龙井,她指尖捏着笔,在估值表上“15%”的数字旁画了个问号,语气平静却有分量:“马克斯先生,我们提供的政策合规报告里写得很清楚,‘方舟’的核心技术已通过行业安全认证,且有政府事务部门的沟通渠道。扣减15%,相当于否定我们过去一年的合规投入,这不公平。”她把报告推到对方面前,纸页划过桌面的声响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眼底没有丝毫怯意——这是她连续第三场谈判,喉咙早已干涩,却硬生生撑着没喝一口水。
另一边,战略投资者悦动传媒的张总则更务实,他指着协议里的“业务合作”条款,笔尖在“排他性”三个字下画了道粗线:“我们投钱,是想让‘方舟’优先用我们的内容分发渠道。如果织梦还和其他分发平台合作,我们的资源投入就没意义了。”他说话时身体前倾,目光紧盯着林曦,桌上的计算器还亮着,显示着合作资源的投入成本。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林曦的手机震了震,是沈哲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份pdF文件——里面是国内近三年数字内容行业的政策解读,还标注了国际基金过往投资项目的政策应对案例。末尾只有一句话:“马克斯上周和我聊过,他担心的不是政策本身,是应对经验。”林曦心里一暖,抬眼看向马克斯,语气放缓了些:“马克斯先生,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逆光资本愿意和贵方共享政策应对经验,作为交换,估值扣减比例能否降到8%?”
马克斯愣了愣,拿起手机快速回复了条消息,几分钟后,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松了些:“可以,但需要把‘经验共享’写进补充协议。”林曦知道,这是沈哲私下帮她做了沟通——他没露面,却像个隐形的棋手,悄悄盘活了僵持的棋局。
更意外的还在后面。谈判到第三周,一份需要多部门审批的“外资准入备案表”,原本说要七个工作日,结果两天就下来了。林曦收到行政发来的扫描件时,正坐在会议室里和战略投资者磨排他条款,她盯着文件上“审批通过”的红色印章,忽然想起陈先生之前的“关注”——对方没出面,却用这种“不便明言的便利”传递了态度。她瞬间明白:一个有国际资本制衡、股权分散的织梦,不会被某一方独吞,反而更符合他们“可控”的预期。
这场谈判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最后一次谈判结束时,已是深夜,会议室里只剩下林曦和散落的文件。她瘫坐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霓虹,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谈判协议的最后一页——上面密密麻麻签着五个投资方的名字,每一个签名背后,都是她和各方的博弈、妥协与平衡。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资本不是盟友,也不是敌人,是需要读懂的镜子——照见欲望,也照见底线。”笔尖落下时,比最初谈判时稳了太多,眼底的青涩早已褪去,只剩下历经博弈后的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