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把与王经理的沟通选在了楼下的咖啡馆,暖黄色的灯光漫过木质桌面,冲淡了办公室里的严肃感。王经理坐在对面,手指反复摩挲着冷掉的拿铁杯壁,眼神躲闪,直到林曦先开口:“我知道你对上个月岗位调整有意见,觉得自己负责文旅项目两年,却被调去做支持工作,心里委屈。”
这句话让王经理紧绷的肩膀松了些,他抬头时眼底带着红血丝:“林总,不是我故意泄密,是……是觉得自己的付出没被看见,楚总那边又给了好处,我一时糊涂。”林曦没立刻指责,而是从包里掏出一份文旅项目复盘报告,翻到“核心贡献”那页,上面用红笔圈着王经理主导的三个合作案例:“这些成果我都记着,调岗是因为新业务需要更懂技术对接的人,不是否定你的能力。下个月文旅板块要启动新合作,我希望你能回去牵头,但前提是,你得明白,织梦的回报从来不是靠‘走捷径’来的。”
王经理接过报告,指尖在自己的名字上顿了顿,声音发哑:“林总,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会了。”林曦点点头,语气严肃起来:“这次我不追究,但公司制度摆在这,再泄露信息,只能按合同处理。你的诉求合理,我们可以谈,但不能用伤害团队的方式解决。”
另一位涉嫌泄密的行政小张,纠结的是“加班补贴发放不及时”。林曦在办公室里听她说完,当场叫来财务主管,一起核对了加班记录,承诺三天内补发现金补贴,还补充道:“以后加班补贴每月5号随工资发放,有延迟你可以直接找我。但你把考勤系统的内部数据发给外人,这已经违反了保密协议,下不为例。”小张攥着补领的补贴单,红着脸说了声“对不起”,转身时脚步都轻快了些。
解决完个人问题,林曦立刻在大会议室召开“文化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二十位员工代表坐在前排,有刚入职半年的实习生,也有跟着织梦从民房起步的老员工。林曦把打印好的“优化方案”分发给大家,上面列着“弹性考勤制度”“季度成长培训基金”“家属开放日”等具体措施:“比如加班,以后除了紧急项目,不强制要求加班,确需加班的,可调休或领双倍补贴;每个季度,我们会请行业专家来做培训,费用公司全包——你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提。”
刚转正的产品经理小周立刻举手:“林总,能不能建个‘匿名意见箱’?有些同事不好意思当面提建议。”林曦笑着点头:“没问题,下周就上线,我每周亲自看反馈。”会议结束时,老程序员老张拿着方案,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大家庭’是口号,现在看来,是真要往实处做了。”
对外层面,苏瑾按照林曦的指示,策划了“织梦人故事”系列。第一期推的是夏晓雨——从实习生到内容运营骨干,视频里她抱着刚做完的互动剧本,笑着说:“去年我写的第一个剧本被毙了,林总陪我改了五版,现在这个剧本有两百万用户玩过,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重要。”视频里还穿插了她和团队一起团建、分享奖金的画面,发布当天就冲上了行业热门,评论区里“这样的团队好羡慕”“之前的爆料怕不是假的”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风波平息的周末,林曦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手里端着半杯温茶。楼下的员工正三三两两走出写字楼,有说有笑地讨论着下周的团建活动——那是文化建设委员会刚定的“爬山+烧烤”,全员免费。她看着那片热闹的身影,眉头慢慢舒展,却又很快蹙起:办公桌上,秦涯刚送来的“方舟”研发进度报告旁,放着一张匿名的警告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楚总说,下次不会这么简单。”
林曦指尖摩挲着信纸边缘,眼底闪过一丝坚定。她知道,楚瑶的反扑还在后面,内部管理的挑战也才刚开始,但只要团队还能像现在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