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集团技术部的会议室里,空气像被冻住了。秦涯把“幻镜”公司的“心流”设备演示视频调至全屏,画面里的测试者戴着轻薄的银色头环,闭着眼,仅凭意念就让虚拟世界里的丝绸长裙缓缓展开——手指“划过”裙摆时,他下意识地感叹“比真丝还软”;当虚拟茶杯递到嘴边,他甚至微微扬起了下巴,仿佛真的感受到了温热的触感。
“这不是简单的意念操控,是神经信号与虚拟体验的深度同步。”秦涯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指尖在屏幕上暂停,指着头环内侧的微电极阵列,“他们解决了脑机接口的‘信号降噪’难题,能精准捕捉到情绪波动和触觉反馈的神经信号——我们现在的VR设备靠手柄和摄像头,和这个比,就像大哥大对智能手机。”技术主管们凑在屏幕前,有人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笔尖却忍不住发颤;有人反复回放测试者触摸虚拟物体的片段,嘴里喃喃着“不可能,我们的预研还没摸到这个门槛”。
就在这时,苏瑾脸色惨白地冲进会议室,手里的平板屏幕亮着股市行情——织梦集团的股价曲线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开盘到现在,短短三小时跌了15%,市值蒸发近百亿。“不止我们,meta、索尼的股价也在跌,所有做VR\/AR的公司都被‘心流’设备带崩了。”她翻出财经新闻,标题刺眼:“幻镜脑机接口颠覆交互革命,传统VR企业面临淘汰危机”,下面的评论里,有玩家留言“再也不想戴笨重的VR头显了,等‘心流’上市”。
更让人心惊的消息,来自沈哲的紧急报告。他把一份加密文件投影在屏幕上,里面是“幻镜”核心团队的背景调查——首席技术官是前“创世”公司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五位核心工程师都曾参与过“创世”的脑机接口项目,甚至连“心流”设备的早期原型专利,都能看到“创世”的技术影子。“他们是故意的。”沈哲的手指重重落在“创世”的logo上,“当初我们拒绝深度合作,他们就把技术拆出来,另起炉灶做‘幻镜’,目标就是颠覆现有交互市场——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只是一家初创公司,是带着‘创世’技术底子的对手。”
林曦走进会议室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混乱的场景:秦涯的团队在争论技术差距,苏瑾的市场部在紧急统计用户流失数据,沈哲在梳理“幻镜”与“创世”的关联证据,连一向温和的陆岩,都皱着眉翻看《山海寻踪》的用户反馈,里面满是“如果能用心流设备玩就好了”的留言。她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走到屏幕前,重新播放了“心流”设备的演示视频,直到测试者说出“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才缓缓开口:“慌没用,现在要搞清楚三件事——第一,‘心流’的技术成熟度到底如何,有没有量产瓶颈;第二,我们现有的产品能不能快速迭代,留住核心用户;第三,内部的人才和团队,怎么稳住。”
秦涯立刻接话:“我已经联系了斯坦福的神经科学教授,想办法拿到‘心流’的技术白皮书,初步判断他们的微电极成本很高,至少一年内无法量产,这是我们的缓冲期;另外,我们可以先在现有VR设备上加‘神经信号辅助模块’,用手环捕捉简单的心率、脑电波,模拟部分触觉反馈,先留住用户。”苏瑾也冷静下来:“我马上联合运营部做‘老用户回馈计划’,针对《山海寻踪》推出新的剧情dLc,同时调研年轻用户喜欢的轻量化玩法,把AR社交项目的部分功能快速落地。”
沈哲则调出了之前为“创世”做的风险预案,稍作修改后推到林曦面前:“‘幻镜’的资金链可能依赖‘创世’,我们可以联合行业内其他VR企业,从专利和供应链上做防御;另外,内部创业团队的离职风波还没平,现在必须马上调整流程,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避免再有人被挖走。”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会议室的灯全部亮起,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凝重与坚定。屏幕上的股价曲线还在小幅波动,但讨论声已经从最初的慌乱,变成了有条理的应对方案。林曦看着眼前的团队,忽然想起创业初期遭遇服务器崩溃时的场景——那时他们只有十几人,却凭着一股韧劲扛了过来;现在虽然面对的是足以颠覆行业的黑天鹅,但他们有更成熟的技术积累、更完整的应对体系,还有那颗从未熄灭的、敢拼敢闯的心。
她拿起笔,在会议纪要的顶端写下:“缓冲期三个月,聚焦技术迭代、用户留存、团队稳定”,笔尖落下时,没有丝毫犹豫。光环之下的裂痕尚未愈合,新的危机又已降临,但林曦知道,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是在风暴来临时,能稳住阵脚,找到破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