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办公室的落地窗正对着城市的天际线,黄昏的余晖把云层染成淡金与橘红交织的渐变色,光线斜斜地落在墙面那张1.8米宽的世界地图上——地图边缘因为常年触摸泛着毛边,非洲板块贴着张小小的皂石U盘照片,是肯尼亚卡伦加女士送的;东南亚区域钉着枚巴西原住民手工雕刻的木图腾,图腾下方用红笔写着“2024.6 文化数字保护项目启动”;连北美板块的“硅谷”字样旁,都画着个小小的芯片符号,是赛博芯汉森留下的合作标记。
她站在地图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兜里那枚青花瓷纽扣——日内瓦演讲时别在领口的,边缘被体温焐得温润,此刻像块小小的锚,让她在喧嚣的成就里保持着清醒。桌上摊着两份文件:左边是秦涯团队刚提交的《bcI设备3.0迭代报告》,封皮贴着“能耗降低15%,文化适配模块新增3种语言”的荧光贴;右边是陆岩的《归途》多语言剧本校样,页边用铅笔写着“非洲版需增加‘部落长老’支线,更贴近当地文化”。桌角还放着个陶土小摆件,是位印尼用户寄来的,捏的是《归途》里主角捧着旧围巾的模样,釉色不均匀,却透着格外的真诚。
“林总,技术部还在跟中科院对接神经数据加密的新算法。”门外传来助理轻轻的提醒声,带着点小心翼翼,“张总刚才又来问,要不要趁着现在的热度,再融一轮资……”
“让技术部别着急,把文化适配的稳定性再测三遍。”林曦回头时,目光扫过桌上的陶土摆件,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融资的事不急,先把肯尼亚的岩画数字化项目落地——别让合作方等太久。”她重新转回身,指尖在地图上从“北京”出发,越过太平洋,掠过欧洲大陆,最后停在非洲中部一片空白区域,那里还没贴任何标记,却像是藏着无数可能。
窗外的天色慢慢暗下来,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林曦伸手把地图上微微翘起的皂石U盘照片按平,指腹蹭过照片上粗糙的石头纹理,忽然想起卡伦加女士说的“让年轻人摸到祖辈的岩画”。她拿起笔,在非洲空白区域轻轻画了个小小的“星星”——那是“星海联盟”的标志,也是织梦想给每个文化角落带去的光。
桌上的《bcI设备3.0迭代报告》被晚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科技赋能人文”的手写批注,那是她昨天刚加上的。林曦合上文件时,指尖在“人文”两个字上顿了顿,仿佛能摸到这两个字背后沉甸甸的重量——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也不是超越某个对手的竞赛,而是要在数字时代里,为每种文明都搭起一座能通往未来的桥。
远处会议室传来技术团队讨论的声音,隐约能听到“文化兼容性”“用户情感反馈”的关键词,混着窗外偶尔掠过的晚风,构成一种踏实而充满力量的背景音。林曦看着地图上越来越多的标记,和那处刚画下的星星,忽然明白,眼前这座“更高的山峰”,从来不是要站上某个行业顶端,而是要带着更多元的文化、更温暖的故事,一起往上走——这条路或许还会有荆棘,但只要手里握着“科技赋能人文”的初心,就不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