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拾光”咖啡馆里,暖黄的台灯把木质桌面照得泛着柔润的光,可空气里的凝重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沈哲坐在靠窗的位置,身上那件深灰色旧风衣还沾着外面的雨星,袖口磨出的毛边透着几分潦草,他却没心思拍掉——手里攥着的牛皮纸文件袋,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卷,袋口用红色火漆印着个模糊的“秘”字,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林曦刚坐下,就看见他眼底的红血丝,比上次在行业峰会上见面时更明显。服务员端来的热拿铁冒着白雾,沈哲却没碰,直接把文件袋推到她面前,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要被窗外的雨声盖过:“‘心流’出事不是偶然,我查了三个月,发现幻镜背后的资本,一直在推一个更疯狂的计划。”他抽出文件里的几页纸,上面打印着密密麻麻的表格,“你看这里——他们在收集用户的神经数据,不只是脑电波,还有情绪波动、注意力集中度,甚至是潜意识反应。”
台灯的光落在纸上,“神经数据商品化”几个加粗的字格外刺眼,旁边还有沈哲的手写批注:“目标:构建‘注意力拍卖系统’”。林曦握着咖啡杯的手指猛地收紧,杯壁上瞬间留下几道浅浅的指印。“什么意思?”她的声音有些发沉。沈哲往前倾了倾身,手肘撑在桌上,眼神里满是焦虑:“他们想通过神经数据,精准捕捉用户的注意力峰值——比如你什么时候最容易被广告吸引,什么时候最专注于内容,然后把这些‘注意力时段’打包卖给广告商、内容平台。这比算法推荐可怕多了,算法只猜你喜欢什么,而这个,是直接‘读’你的大脑,控制你的注意力。”
咖啡馆里的轻音乐突然切到一首低沉的钢琴曲,沈哲的语气也跟着沉了下去:“织梦现在手里有bcI技术,还有那么多用户的内容偏好数据,资本肯定会盯着你们。”他顿了顿,目光紧紧锁住林曦,“现在是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守住底线,继续做文化和技术的桥梁,但会得罪资本,未来的竞争会更难;另一条路……就是慢慢妥协,先从‘轻度’利用神经数据开始,最后可能也滑进那个深渊。”
林曦沉默地翻着文件,指尖划过“用户神经数据样本”那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模糊的截图,是幻镜内部群聊的对话:“只要不被发现,轻度刺激不会有风险”。她忽然想起上次技术伦理会议上,秦涯说的“技术边界即人性边界”,心里的笃定一点点沉下来。她把文件推回给沈哲,抬手拿起自己的笔记本,翻到某一页——上面用黑笔写着一行加粗的字:“用户数据=生命隐私,绝不做交易”,旁边还贴着织梦之前制定的《数据伦理准则》剪报,边角被胶带粘了又粘。
“沈哲,你放心。”林曦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她直视着沈哲的眼睛,眼底没有丝毫犹豫,“织梦从决定做bcI那天起,就没把数据当成商品。之前我们暂停人体实验、建安全标准,不是怕竞争,是怕对不起用户。就算未来压力再大,这条底线,绝不会动。”
沈哲看着她笔记本上的字,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他拿起桌上的拿铁,终于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窗外的雨渐渐小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刚好落在两人之间的桌面上,把“数据伦理准则”那几个字照得格外清晰——那是织梦在十字路口前,早已选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