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技术部的清晨,总是被键盘敲击声和服务器运行的低鸣填满。但今天,这份规律被一声急促的惊呼打破——程序员小张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忘了动,屏幕里的代码页面还在闪烁,标题栏赫然写着“本源开源互动叙事引擎 V1.0 正式发布”。他猛地揉了揉眼睛,把页面放大,代码注释里“模块化设计”“轻量化部署”的字样,像针一样扎进视线里——尤其是核心的叙事逻辑模块,那串算法结构,竟和“方舟”平台的底层框架有七分相似,可体积却只有“方舟”的三分之一。
“老大,你快看这个!”小张转身喊秦涯,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慌张。秦涯刚走进办公室,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面包,听到喊声快步走过来。他扶了扶眼镜,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逐一查看“本源”社区的说明文档:“完全开源,支持二次开发,适配手机、VR设备,甚至低成本的AR眼镜……”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面包从手里滑到桌上都没察觉,“他们的理念是‘打破技术垄断’,这直接冲着‘方舟’来的啊。”
旁边的测试员小郑凑过来,点开“本源”社区的开发者论坛,页面瞬间刷新出上百条动态:东京的独立开发者晒出用引擎做的“东京街头民俗AR故事”,代码包只有50mb;柏林的中小工作室发公告,“放弃方舟合作,全面转向本源引擎,开发成本降低60%”;甚至有国内偏远地区的老师,用引擎做了个“乡土文化互动课件”,下面跟着几百条“求教程”的回复。小郑滑动鼠标的手顿了顿:“这才三天,社区注册开发者就破了十万,比我们‘方舟’一年积累的独立开发者还多。”
市场部很快传来了坏消息。项目经理小陈拿着最新的客户流失报告,站在林曦办公室里,语气沉重:“上个月还有12家中小工作室和我们签了‘方舟’使用协议,这个月只剩3家,剩下的9家都转用‘本源’了。有个客户说,‘本源’不要授权费,还能自己改功能,对小团队太友好了。”报告上,“方舟”平台的市场占有率曲线,第一次出现了向下的拐点,红色的箭头指着“中小客户流失率42%”,格外刺眼。
林曦坐在桌前,面前摊着“本源”引擎的架构图和“方舟”的对比表。她指尖划过“本源”的核心理念——“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造梦者”,忽然想起织梦最初的初心,不也是“用技术点亮普通人的创意”吗?只是这些年,“方舟”为了适配大型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反而把小开发者挡在了门外。她打开电脑里的开发者社区,看到有个大学生留言:“之前想做个家乡的非遗互动故事,‘方舟’的授权费要五万,还得租服务器,‘本源’用自己的笔记本就能跑起来。”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
下午的管理层会议上,气氛格外凝重。有人提议“加快‘方舟’轻量化改造,降价抢回客户”,也有人说“起诉‘本源’侵权,他们的核心逻辑和‘方舟’太像了”。秦涯却摇了摇头,把“本源”的开源代码分析报告推到桌中央:“他们的代码是全新编写的,只是设计理念相似,不算侵权。而且开源社区最不怕的就是对抗,越打压,反而会让他们获得更多同情。”他顿了顿,指着论坛上的一条热评——“本源不是在和织梦作对,是在帮织梦找回初心”,“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家公司,是成千上万想低成本实现创意的人,这是‘人民海洋’的力量,堵是堵不住的。”
林曦沉默地听着,目光落在会议室墙上“织梦:让每个创意都有舞台”的标语上。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在“本源”社区的理念截图上投下光斑——“打破技术垄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造梦者”。她忽然意识到,这场挑战不是危机,或许是织梦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与其对抗开源,不如拥抱开源”,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合作”符号。
散会后,林曦走到技术部,看到小张和同事们还在研究“本源”的引擎代码,屏幕上满是红色的标注。她走过去,拍了拍小张的肩膀:“别光盯着差异,找找我们能合作的地方。比如,把‘方舟’的文化内容模板,适配到‘本源’引擎上,让小开发者也能用。”小张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您是说,我们开放部分资源,和开源社区合作?”林曦点头,看着屏幕上“本源”社区的活跃动态,轻声说:“真正的造梦,从来不是垄断技术,而是让更多人拥有造梦的工具。这场挑战,或许能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路上。”
那天晚上,织梦技术部的灯亮到了很晚。屏幕上,“方舟”的代码和“本源”的引擎开始出现交叉标注,论坛上,织梦的官方账号第一次给“本源”开发者的帖子点了赞,并留言:“期待一起,让更多创意发光。”窗外的城市渐渐安静,林曦站在落地窗前,心里没有了之前的焦虑,反而多了一份踏实——她知道,面对“人民海洋”的挑战,最好的应对不是对抗,而是和他们一起,把“造梦”的蛋糕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