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轮转,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天。
没有鲜花,没有欢送会,甚至没有太多刻意的道别。最后一个夜班平静得出奇,只处理了几个感冒发烧和轻微外伤的病人。黎明时分,陆宇交完班,脱下那件陪伴了他数月、浸染了无数汗水、血迹与消毒水气息的绿色洗手衣和白大褂,仔细地折叠好,放入指定的回收筐里。动作缓慢而郑重,仿佛在完成一个无声的仪式。
他站在熟悉的抢救室中央,环顾四周。冰冷的监护仪屏幕暂时暗着,呼吸机管路盘绕整齐,抢救药品柜门紧闭,一切都恢复了秩序,等待着下一场未知风暴的降临。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肾上腺素的味道,耳边隐约回响着监护仪的警报和家属的哭喊。这几个月的一幕幕,如同快放的电影胶片,在他脑海中飞速闪回——成功抢救心梗患者的欣慰,面对猝死病人的无力,处理批量伤员的混乱,赢得家属信任的沉重,还有那些关于生命、伦理、责任的苦涩思考……
“走了?”魏医生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他不知何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豆浆,递了一杯给陆宇。
“嗯,魏老师,轮转结束了。”陆宇接过豆浆,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
两人靠在护士站台子边,看着窗外的天色一点点亮起来,晨曦透过窗户,给冰冷的抢救设备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
“这几个月,辛苦你了。”魏医生喝了一口豆浆,语气是罕见的平和,“也成长了很多。”
“谢谢魏老师。”陆宇由衷地说。他知道,这位看似冷硬的带教老师,在他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那些严厉的指令、精准的点评、关键时刻的信任与放手,都是最宝贵的馈赠。
“以后有什么打算?”魏医生问,目光依旧看着窗外。
陆宇沉默了片刻。轮转结束,他面临着正式定科的选择。心内科有张老师的挽留和相对熟悉的领域,急诊科则有魏老师的期望和那种无可替代的挑战与成就感。而内心深处,对林小雨的感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是一团纠缠的迷雾。
“还没完全想好,”陆宇如实回答,“但……急诊科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
魏医生点了点头,没有追问,也没有劝说,只是淡淡地说:“急诊科是个烧人的地方,但也是个炼金的地方。它能把你最好的和最坏的一面都逼出来。留下,需要勇气,也需要觉悟。”
他转过身,看着陆宇,眼神锐利如初,却又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无论你最后选择哪个科,记住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快、准、稳,还有,永远别丢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担当。”
“我会记住的。”陆宇郑重地承诺。
离开急诊科,陆宇没有立刻回家。他走到医院后面的小花园,坐在长椅上,看着住院部大楼里渐次亮起的灯火,那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生命,一个饱含期盼的家庭。
他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和林小雨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两天前,是他发去的“值班,勿念”,她没有回复。他知道,他们之间那条“晨昏线”依然清晰。他点开对话框,手指在屏幕上停留了很久,最终,没有输入任何文字,只是将手机收了起来。
有些路,需要一个人走;有些决定,需要一个人做。
他回想起自己刚回林江县时的懵懂,经历过被患者家属质疑、对簿公堂的低谷,也收获了孙大爷锦旗的温暖和成功救治病人的喜悦。他见证了王建成老师的落寞,也感受到了魏医生无声的传承。他救治过无名氏,安抚过狂躁的精神病患者,也在伦理的困境中艰难抉择。
这片土地,这家医院,尤其是急诊科,已经在他身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的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更深地扎进了这里。
他或许还没有完全理清与林小雨的未来,或许对前路仍有迷茫。但在此刻,看着那一片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灯火,他心中那份属于医者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坚定。
他知道,无论未来是晴是雨,无论情感归宿如何,他手中的听诊器,他身上的白大褂,都将指引着他,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继续履行一名医生的天职。
天色大亮,朝阳喷薄而出,将整个医院笼罩在温暖的光辉之中。陆宇站起身,深深吸了一口清晨新鲜的空气,感觉浑身的疲惫仿佛都被洗涤一空。
他的轮转结束了,但他的医生生涯,正翻开新的一页。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稚嫩医学生。急诊科的淬炼,赋予了他坚实的翅膀和明亮的眼睛。
他整了整衣衫,迈开步伐,向着那片灯火,向着需要他的病人,向着自己选择的未来,沉稳而坚定地走去。彼岸的灯火或许遥远,但脚下的路,就在眼前。而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