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不是悲观的抱怨,而是当下市场的客观现实。曾经那些 “肉眼可见的机会”,如今多半已被先行者占据;市面上能轻松盈利的 “好赚的钱”,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什么是 “好赚的钱”?在我看来,它曾是 “单纯付出就能有高回报” 的代名词:无论是靠体力吃苦、靠脑力思考,都能获得可观利润。但现在,这套逻辑已彻底失效 —— 单纯的劳动投入、极致的辛苦付出,甚至持续的脑力消耗,性价比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薄;即便投入成倍增加,也未必能追平过去的收益水平。
若想继续在市场中存活,唯一的选择就是 “在垃圾堆里找机会”—— 这里的 “垃圾堆”,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垃圾,而是那些在过往被忽视、被嗤之以鼻的 “低利润、看似低端” 的业务。在这些 “不被看好的领域” 中淘金,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拼尽全力深耕,维持基本经营规模,恐怕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
一、别再心猿意马:市场冷清背后的竞争逻辑
回想几年前,走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各种小摊贩、路边小店,甚至不乏 “空手套白狼” 的小众生意,颇有 “三教九流各显神通” 的热闹景象。但现在再出门观察,只剩 “无处不在的冷清”—— 摊位减少、店铺转租、曾经热闹的商圈变得萧条。
这种冷清背后,有两重核心原因:
一是 “监管政策的完善”。国家对小生意的规范越来越细致,从经营资质、卫生标准到税收缴纳,都有了明确要求。站在消费者角度,这无疑是好事 —— 市场更有序,消费更放心;但站在经营者角度,“过度完善” 意味着 “生存空间被压缩”。对小生意而言,“钻政策空子” 曾是高利润的核心来源,如今空子被堵上,所有领域都被严格监管,意味着 “做什么都一样卷”:成本增加、流程繁琐、利润被挤压,曾经的 “灵活优势”,如今已变成 “合规压力”。
二是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自媒体领域。今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各行业的失业者纷纷涌入自媒体,仅这一领域就吸纳了约 100 万增量从业者。这些人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文笔普通、思维平庸、没有独特内容优势,单纯是 “为了混口饭吃” 才进入这个行业。但他们没意识到,“混口饭吃” 如今已成为 “高门槛的事”—— 若真的容易,他们也不会从原来的行业被淘汰,转而投身自媒体。
大量 “低质量、重复性、批量操作” 的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从业者仍抱着 “靠抄袭、蹭热点、单一策略赚钱” 的老思路,结果自然是 “收效甚微”。不少朋友找我抱怨 “账号做不起来”,我的回答是:“这不全是你的错,错在‘太多人和你做同样的事’;但也有你的错,错在‘没有独特竞争力,却期待换个赛道就能成功’。” 若赚钱真的这么简单,你为何不坚持原来的行业?又为何会被原来的行业淘汰?
用 “已被验证失效的思维” 继续努力,却将失败归咎于 “赛道选错”,结果只会无情地打脸。现在的市场,无论选择哪个领域,都要面对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竞争;别再惦记别人口中的 “好业务”,那些看似光鲜的领域,早已挤满了竞争者。选择一个 “自己有优势、能长期坚持” 的赛道,拼尽全力做到比同行好一点,才是唯一的出路。别问 “为什么做什么都难”—— 如今你能看到的所有生意模式,都处于 “煎熬期”,没有例外。
那些看似 “光鲜亮丽” 的从业者,你只看到他们的成果,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可能是持续熬夜的辛苦、可能是投入巨资的风险、可能是无数次试错的挫败。你与他们之间,隔着 “认知、资源、能力” 的鸿沟 —— 正是这些难以逾越的壁垒,才让他们显得 “光鲜”。别只羡慕表面的风光,更要看到风光背后的代价。
二、放低姿态:从 “追高” 到 “赚小钱” 的认知转变
别再张口闭口 “月入十万、百万”,我想给大家一个更现实的收入量级 —— 月入一万。在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多数业务做到 “优秀水平”,能拿到的收入就是这个规模。很多人对 “钱” 没有清晰认知,被成功学、消费主义洗脑太深,低于几十万的收入根本看不上。
不可否认,现在物价确实很高,生活成本持续上涨,但 “买东西贵” 不代表 “你能赚得多”—— 物价与收入,早已是两回事。你不能因为 “掐指一算觉得月入大几万才够花”,就认定 “只有月入大几万的业务才值得做”。现实是:多数人的 “收入支出平衡早已崩溃”,在整体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你能比别人多赚几千块,就已经是赢家。
“跑赢大多数人”,是这个时期的核心生存策略 —— 别总盯着 “收入绝对值”,更要关注 “相对竞争力”。而跑赢的关键,在于 “放低姿态”:放下所谓的面子与尊严,接受 “在垃圾堆里淘金” 的现实。有了这个觉悟,才算真正踏上 “跑赢的起点”。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那些 “曾经辉煌过、学历高、履历光鲜” 的人,最大的问题是 “当下的处境与过往的身份不匹配”—— 虽然已经不辉煌了,却放不下曾经的面子;心里仍执着于 “过去的成功标准”,无法接受 “赚小钱” 的落差。这种执念,是致命的。
曾经,学历、简历是 “含金量的象征”,因为社会对这些标签有普遍共识。但现在,即便清华北大毕业,在实际市场竞争中也未必能占据优势 —— 只是我们的 “认知共识” 还没跟上时代变化,仍习惯性地认为 “高学历 = 高能力”。如今的市场,早已建立了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什么学历、什么履历,都不如 “能赚钱、能解决问题” 重要;尤其是 “面子”,现在不仅毫无价值,甚至是 “负资产”—— 它会让你错过很多 “看似低端却能赚钱的机会”。
市场好的时候,赚钱看 “绝对值”,比谁赚得多;市场差的时候,赚钱看 “相对值”,比谁跑得赢大多数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存思维,当下这个时期,比拼的是 “努力的多元性、持续性与意志的坚定性”—— 能做多种业务补充收入、能长期坚持不放弃、能在困境中保持积极,才能在竞争中存活。
从小钱看起,从小钱赚起,拼命积累每一笔小额收益,跑赢身边的大多数人,这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记住:“天塌下来时,不是高个子顶着,而是跑太慢的人顶着。” 别做 “先崩溃的那一个”,多坚持一会 —— 即便未来有机会出现,也只会属于 “当时还站着的人”。
三、赚小钱的核心:深耕细分,打造差异化优势
在 “赚小钱” 的时代,想跑赢大多数人,不能靠 “蛮干”,而是要靠 “巧劲”—— 深耕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
首先,要 “精准定位”。别再想着 “做什么都能赚钱”,而是要找到 “自己能做、别人不愿做、竞争相对小” 的细分赛道。比如:社区里的 “老年助餐服务”,看似低端,却能满足刚需;短视频平台上的 “小众技能教学”(如旧物改造、手工编织),虽然受众窄,但竞争小、粘性高;线下的 “家庭保洁细分服务”(如深度清洁、家电清洗),利润虽低,但需求稳定。这些业务看似 “不起眼”,却能在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其次,要 “极致深耕”。选定赛道后,别轻易放弃,要在 “细节上超越同行”:比如做社区助餐,能比别人多提供 “营养搭配建议”;做技能教学,能比别人多分享 “实操避坑技巧”;做家庭保洁,能比别人多注意 “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 “微小的差异”,会成为你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 在 “赚小钱” 的时代,拼的就是 “谁更用心、谁更专业”。
最后,要 “控制成本”。赚小钱的核心是 “薄利多销”,若成本控制不好,即便销量高,也很难盈利。要学会 “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优化供应链、提高运营效率。比如做自媒体,初期没必要投入大量资金买设备,用手机拍摄、免费剪辑软件也能做出优质内容;做线下服务,可通过 “预约制” 减少闲置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成本控制得越好,盈利空间就越大,抗风险能力也越强。
红利消退期的市场,没有 “弯道超车” 的奇迹,只有 “脚踏实地的生存”。别再怀念 “赚大钱的好日子”,也别再幻想 “靠某个机会一夜翻盘”—— 接受 “赚小钱” 的现实,放低姿态,在 “不被看好的领域” 中深耕,才是当下的唯一出路。
面子、尊严、过往的辉煌,在 “活下去” 面前,都不值一提。当你放下执念,开始认真对待每一笔小额收益,开始用心打磨每一个业务细节,你会发现:即便赚的是小钱,积累起来也能支撑生活;即便做的是 “低端业务”,也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市场永远不会一直坏下去,但在 “变好之前”,你必须先 “活下来”。多坚持一会,多努力一点,多跑赢一个人,就是对当下处境最好的反击。记住:在赚小钱的时代,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能持续活下去,就有机会等到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