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穿汉记
人物表
- 老木:工艺门(宫束班)班主,五十岁上下,手艺人出身,说话自带“打比方”技能,情商拉满,擅长用生活化的话讲大道理。
- 小满:二十岁,老木的徒弟,爱摆弄鲁班锁、机关木鸢,嘴甜但有点冒失,是团队里的“气氛调节器”。
- 阿柴:二十五岁,擅长木雕,话少但心细,手里总攥着块刻了一半的木料,关键时刻能补台。
- 阿酒:二十四岁,懂点草药和机关设计,性格稳,常帮老木打圆场,自带“理性buff”。
- 刘洪:三十岁左右,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手里总拿着算筹和绘着星图的竹简,眼神里藏着对“数与天”的痴迷,就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 孩童甲、乙:洛阳城外村童,活泼好动,是剧情的“引子”。
- 摊主:洛阳城外市集卖算筹、竹简的小贩,话多爱唠嗑。
第一幕:穿时空·憨货遇古村
【时间】东汉建安年间,暮春午后
【地点】洛阳城外,一条临河的土路上,路边有几间茅草屋,远处能看见农田里劳作的农夫,空气里飘着麦香和野花味。
(幕启:老木、小满、阿柴、阿酒四人挤在一棵老槐树下,表情又懵又惊——老木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现代豆沙糕,小满的帆布包拉链没拉,露出里面的塑料打火机,阿柴的木雕刀上还沾着点现代木工胶,阿酒则举着一片从自己t恤上扯下来的、印着“工艺门”logo的布片。)
小满:(挠着头,声音发飘)班主,咱……咱不是去城郊找老木匠收那批明清榫卯构件吗?怎么一脚踏空,就踩进“古装剧片场”了?你看那农夫的锄头,还有那茅草屋的茅草,也太逼真了吧!
阿柴:(指了指远处农田,声音低了些)不是片场。你看那牛,没戴鼻环,走得慢,像是真在犁地;还有那屋前晒的布,是粗麻布,不是道具组的化纤布。
老木:(把豆沙糕揣进怀里,拍了拍衣服上的土,沉了沉气)别慌,咱工艺门靠的就是“眼亮心细手稳”,先看看情况。阿酒,你那布片收起来,别让人看见——这年月,穿成咱这样,再露个怪布片,保不齐被当“妖人”抓了。
(这时,两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孩童从茅草屋跑出来,手里举着几根算筹,一边跑一边吵。)
孩童甲:你算错了!先生说“三三得九”,你偏说“三三得八”,还敢跟我争!
孩童乙:我没算错!我爹说的,三个铜板买八个枣,就是“三三得八”!
(小满听见,“噗嗤”笑出声,刚要上前,被老木拉了一把。老木朝孩童走过去,拱手作揖,语气放软。)
老木:两位小郎君,莫吵莫吵。老朽是走南闯北的手艺人,路过此地,听二位说“算”的事,倒想起个小玩意儿——你们看,这是“算珠”的雏形,要是用它算“三三得几”,一摆就清楚。
(老木从帆布包里摸出个自己做的迷你木制算珠模型,是用榫卯拼的,一掰能展开成小算盘。孩童们眼睛一亮,围了上来。)
孩童甲:哇!这木头玩意儿真好看!怎么用?
老木:你看,下面一根杆上三颗珠,一颗代表“一”,上面一根杆一颗珠代表“五”。算“三三”,就摆三颗下珠,再摆三颗下珠,加起来……(一边摆一边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不就是“九”吗?你爹说的“三个铜板买八个枣”,是“买卖”,不是“算数”,两码事哩!
(孩童们恍然大悟,正想再问,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儒衫的男子快步走来,手里拿着竹简,眉头皱着,嘴里还念叨着“月行迟疾,若按旧历算,差了两刻……”)
孩童甲:是刘先生!刘先生,这位老丈有个能算题的木头玩意儿!
(男子抬头,正是刘洪。他目光先落在老木的算珠模型上,又扫过四人的衣着——看见小满帆布包上的拉链时,眼神顿了顿,但没多问,只朝老木拱手。)
刘洪:在下刘洪,敢问老丈这“算器”,是何方工艺?寻常算筹需排列演算,此物似能直观计数,倒是新颖。
老木:(心里暗喜“找对人了”,嘴上却谦虚)老朽老木,带着三个徒弟(指了指小满、阿柴、阿酒),是做“巧木活”的。这玩意儿叫“迷你算珠”,是咱琢磨着给孩子学算用的小玩意儿,登不上大雅之堂。倒是听小郎君们说,先生是懂“算”的?
刘洪:(眼神亮了些,把竹简递过去)略懂些历法与算术。近日在算“月行迟疾”——月亮走得时快时慢,旧历没算进去,预测日食总差一点。我算来算去,总觉得少个“趁手的算器”,算筹摆多了容易乱,要是……(话没说完,又皱起眉,像是陷入了自己的思绪)
第二幕:论算术·忽悠显情商
【时间】紧接上一幕,午后渐偏西
【地点】老槐树下,孩童们已经跑开,刘洪坐在石头上,老木等人围坐一旁,小满把算珠模型递到刘洪手里,阿柴则在旁边削着一块木头,阿酒悄悄观察着周围环境。
(刘洪拿着算珠模型,摆弄了半天,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嘴里念念有词。)
刘洪:此物甚好!算“加减”极快,若是能改改,算“乘除”和“勾股”,说不定能省不少功夫。比如算“月行度数”,旧法要列三行算筹,用这个……(抬头看向老木,眼神里带着期待)老丈,此物能改吗?
小满:(抢着说)能啊!我师父最会改东西了!上次有个客户要个能“自动开门”的木柜,师父加了个“暗榫机关”,一推就开,还不费劲!
老木:(瞪了小满一眼,又转向刘洪,笑着打圆场)徒弟年轻,口无遮拦。改是能改,但得看“用处”。先生算的是“天”的事,咱做的是“地”的活——天上的月亮走得快,地上的木头得“跟得上”,得知道先生要算啥、怎么算,才能把“算器”改得趁手。
刘洪:(立刻把竹简摊开,指着上面的星图和数字)我要算“月行一周天的迟疾差”——月亮最快时一天走十三度多,最慢时十二度多,要把每个月的“差数”算出来,才能准测日食。现在用算筹,算一次要大半个时辰,还容易错。
阿酒:(突然开口,语气平和)先生,我听您说“月行迟疾”,倒想起咱做“机关木鸢”的事——木鸢飞的时候,风大飞得快,风小飞得慢,我们会在尾巴上加个“配重木片”,根据风向调重量,就能让木鸢飞得稳。您算月亮,是不是也能像“调配重”一样,给“快”和“慢”找个“准头”?
(刘洪愣了一下,随即拍了下大腿,眼睛发亮。)
刘洪: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木鸢靠配重调稳,月亮的“迟疾”也能靠“差值配重”算——把最快和最慢的度数当“两端”,再算中间的“渐变值”,这不就清楚了!只是……这“渐变值”要算十几组,算筹实在慢。
老木:(抓住机会,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其实是现代的便签本,但他故意翻到空白页,用木炭笔快速画了个“改良算珠图”,上面加了几个小格子)先生你看,咱把这算珠加几格“定位”,上面一格代表“十”,中间代表“一”,下面代表“小数”,算“渐变值”时,把“快度数”放上面,“慢度数”放下面,中间一格算“差”,一摆就出来。就像咱做“榫卯”,凸的是“快”,凹的是“慢”,中间的“缝”就是“差”,对得上就没错。
(刘洪凑过去,盯着图纸看了半天,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嘴里算着“十三点二减十二点八,差零点四……”,越算越兴奋。)
刘洪:可行!太可行了!老丈,您这“巧思”,比我对着算筹琢磨半天管用多了!只是……这算器要做得精细,木料得选硬木,还得刻刻度,我……(语气有点失落)我只会算,不会做木工。
阿柴:(这时放下木雕刀,指了指自己手里的木料)我来做。选枣木,硬且不裂,刻度用细刀刻,误差能小于半分。我做过“机关盒”,里面的格子比这小,也能刻准。
(刘洪看向阿柴,又看向老木,眼神里多了些“向往”,但又有点犹豫。)
刘洪:我……我还要编《乾象历》,要测星象,怕是没时间跟你们一起做……
小满:(嘴甜地接话)先生,您不用“一起做”,您负责“说怎么算”,我们负责“做怎么用”,这不就“分工合作”了嘛!就像咱工艺门做“百子柜”,我师父画图纸,阿柴刻木料,阿酒装机关,我递工具,快得很!
老木:(见刘洪心动,又加了把“高情商的火”)先生,咱工艺门(宫束班),说白了就是“聚一群爱琢磨的人,做些有用的巧活”。您算“天”,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不挨饿;咱做“算器”,是为了让您算得快、算得准,少费神。这事儿,往小了说,是“互相帮衬”;往大了说,是“都为老百姓好”——您说,这不是缘分吗?
刘洪:(沉默了片刻,突然站起身,朝老木深深作揖)老丈说得对!“为老百姓好”,这话比啥都实在。我琢磨历法,也是为了让农时准,让日子稳。若是能和你们一起,做出趁手的算器,把《乾象历》编得更准,那是好事!只是……我加入你们,能做些啥?
老木:(赶紧扶起刘洪,笑得眯起眼)先生,您的“脑子”就是最好的“工具”!您教我们算“天的数”,我们教您做“地的活”——您看,小满的木鸢能飞,您要是给木鸢算个“受风角度”,说不定能飞得更高、更远;阿柴的木雕,要是按您算的“黄金比例”刻,说不定更好看。咱这叫“取长补短”,越凑越热闹!
刘洪:(嘴角露出久违的笑,拿起算珠模型)好!那我就跟你们走!我倒要看看,这“工艺门”,能做出多少让“天与地”都称好的巧活!
(这时,远处传来市集的吆喝声,摊主推着小车路过,看见几人围在一起,笑着喊“刘先生,您今天不算题了?这几位是……”)
老木:(朝摊主拱手,语气轻快)摊主莫怪,咱是刘先生的“新朋友”,要一起去做件“让算题更省事的活计”——回头做好了,先给您送个“迷你算珠”,让您算账快十倍!
摊主:(笑着摆手)好啊!那我等着!
(老木、刘洪等人相视而笑,小满扛起阿柴做好的简易算器框架,阿酒帮刘洪收好竹简,老木走在最前面,脚步轻快——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古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像是为这场“跨时空的合作”,添了一笔温暖的底色。)
第三幕:定章程·憨货有新招
【时间】次日清晨
【地点】老木等人临时借住的茅草屋(村民好心出借),屋内摆着几块木料、一堆算筹,墙上贴着重画的“改良算珠图”,刘洪正用算筹演算,老木等人围在一旁。
刘洪:(放下算筹,脸上带着笑意)按老丈的图纸,这算器算“月行差”,比之前快了三分之二!刚才算的“四月月行迟疾”,和我之前用算筹算的结果一样,没出错!
小满:(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那咱们下一步做“大算器”?就是能算“勾股定理”的那种!我还想在算器上加个“小机关”,一按就能把算珠归位,省得手动拨!
阿酒:(点头附和)加机关可行,但得选轻的弹簧木,不然算珠会卡住。我昨天看了村民家的纺车,里面的“弹片”就很软,能用上。
阿柴:(拿出一块刻好的枣木零件)我刻了“定位栓”,算珠拨到指定刻度,能卡住,不会滑。
(老木看着几人热闹讨论的样子,又看向刘洪,眼神里满是欣慰。)
老木:(清了清嗓子)咱工艺门(宫束班),今天算正式添了位“大才”——刘先生。咱规矩不变,还是“有事一起议,有活一起干,有好一起享”。先生,您要是有啥想法,尽管说,咱都听您的“数”,您也听咱的“活”,咱不搞“谁大谁小”,只搞“谁对谁好”。
刘洪:(心里一暖,拱手道)老丈言重了。我之前总觉得“算术是孤独的”,没想到和你们一起,算题也能这么热闹。往后,我不仅要算“天的数”,还要帮你们算“活的数”——比如做木鸢的“翼长与体重比”,做木雕的“比例尺寸”,都能算得准准的。
小满:(凑到刘洪身边,笑着说)先生,那您以后就是咱工艺门的“算学先生”啦!我还想学“圆周率”,您教我呗?我想算咱做的“木盆”的周长,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圆!
刘洪:(笑着点头)好啊!我教你算圆周率,你教我做“机关木鸢”,怎么样?
(众人都笑了起来,屋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改良算珠图”上,也落在几人充满期待的脸上。)
老木:(看着窗外,语气坚定)咱这群“憨货”,从现代穿到东汉,没怕过;现在有了刘先生,更不怕了。往后,咱既要做“让老百姓用得上的巧活”,也要帮先生把“历法编得更准”——咱工艺门,要在这东汉,活出个“不一样的热闹”!
(刘洪拿起算筹,小满拿起木雕刀,阿柴拿起定位栓,阿酒拿起弹簧木,老木则拿起图纸,几人相视一笑,各自忙活起来。茅草屋里,算筹碰撞声、刻刀削木声、欢声笑语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东汉清晨里,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工艺门·东汉奇行
主歌1:
城郊寻访古木榫 一脚踏入旧乾坤
粗布麻衣 古村土尘 像场幻梦太逼真
老木揣糕心沉稳 小满露物吓掉魂
阿柴细瞧 阿酒收痕 不知何处是归程
主歌2:
孩童争吵算不清 老木上前巧调停
掏出算珠 引得孩惊 又遇刘洪心机灵
刘洪算筹解天星 月行迟疾费神冥
众人围坐 各抒其情 要把难题一起平
副歌:
工艺门里憨货行 穿越时空到汉境
高情商语把心赢 刘洪入伙共前行
算珠改造添巧劲 天算地活相呼应
一起闹 一起拼 东汉留下我们名
主歌3:
次日屋内忙不停 算器改良讨论兴
阿柴刻木 定位精准 小满机关想法新
阿酒寻材选木轻 刘洪算法定理论
老木统筹 气氛温馨 章程既定向前行
主歌4:
工艺之约自此定 不分你我一条心
天的数 地的活 相互交融共创新
虽来自不同光阴 为梦相聚无远近
这场奇遇 镌刻记忆 故事才刚刚开启
副歌:
工艺门里憨货行 穿越时空到汉境
高情商语把心赢 刘洪入伙共前行
算珠改造添巧劲 天算地活相呼应
一起闹 一起拼 东汉留下我们名
一起闹 一起拼 东汉留下我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