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布下的三颗棋子,在各自的轨道上艰难推进,引发的连锁反应却远超预期,将他拖入了更深的泥沼。
第一颗棋子,“深度思维”特别督导组,遭遇了激烈反弹。
以首席技术官卡特为首的“天才派”对督导组的进驻表现出赤裸裸的敌意。在一次关键算法评审会上,卡特当着所有核心工程师的面,将督导组风控专家精心准备的评估报告摔在桌上:
“用你们这套僵化的模型来丈量未来?简直是夏虫语冰!”他指着林墨派去的组长,一位资深技术管理专家,语带讥讽,“你们只知道控制风险,却不知道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敢承担风险!没有颠覆性的投入,凭什么做出颠覆性的成果?”
会场气氛降至冰点。督导组的工作寸步难行,甚至传出部分核心研发人员因不满“外行指导内行”而萌生去意的消息。消息不知被谁泄露给媒体,一篇《“钥匙基金”官僚主义扼杀创新,天才团队面临解散》的报道开始在网上发酵,将林墨和“新滨城银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支持创新与管控风险的天平剧烈摇摆,林墨承受着来自投资圈、舆论甚至内部“激进派”的巨大压力。 他不得不亲自与那位桀骜不驯的cto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深夜密谈,言辞激烈,几近破裂。
第二颗棋子,苏晴的“规则反噬”行动,取得了效果,但也捅了马蜂窝。
她精心筛选的证据,通过数个无法追踪的渠道,被精准投递到了“智库A”主要竞争对手的案头,以及欧洲某重要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的加密邮箱。
效果立竿见影。那家与“智库A”过从甚密的国际律所,因其在多个项目中“选择性”适用规则的行为遭到同行质疑和客户审查,声誉受损。一家一直与“智库A”争夺影响力的对冲基金,趁机落井下石,开始在做空“智库A”关联的几只股票上建立头寸。
然而,“智库A”的反应极其凶悍。他们迅速启动了危机公关,反咬一口,指责这是“来自东方的商业诽谤和恶意竞争”。更危险的是,他们似乎通过某种渠道,锁定了苏晴是信息泄露的关键节点。苏晴在日内瓦的住所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员的潜入,虽未丢失重要物品,但发出了明确的死亡威胁信号。她被迫转入更深的地下状态,与林墨的联络变得时断时续,极其困难。
“他们疯了!” 林墨在得知苏晴遭遇后,一拳砸在办公桌上,心中的怒火与担忧交织。将商业斗争升级到人身安全威胁,意味着对方已彻底撕下伪装。
第三颗棋子,那份试图平息内部争议的报告,非但未能奏效,反而引火烧身。
总行审计部突然派出一个小组,以“常规稽核”之名进驻“新滨城银行”,重点审查“钥匙基金”的决策流程和“风控中心”的资源使用情况。带队的,是一位素以严苛、且与林墨在业务理念上多有不合的副总。
审查谈话中,问题尖锐而刁钻:
“林行长,据我们了解,‘深度思维’项目在投前尽调中就已发现其管理层存在‘过度自信’倾向,为何仍予以最高评级通过?是否存在为了追求政策效应而放松风控标准的嫌疑?”
“风控中心’动用大量资源进行全球舆情和供应链监控,其成本效益如何量化?是否超越了其法定职责范围?”
字字句句,都指向林墨的核心决策,意图再明显不过。 内部的暗流,终于化作了公开的质询和挑战。
陈永清私下告知林墨:“有人把你那份报告,解读成了拥兵自重、抗拒监管的信号。审计是幌子,借题发挥才是真。你要有心理准备。”
三线受挫,危机从商业、国际规则、内部管理三个维度同时爆发,将林墨紧紧包围。 银行内开始流传他将被调离的谣言,人心浮动。之前被他压制的、追求短期业绩的声音重新抬头。
深夜,林墨独自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他却感到刺骨的寒意。对手的疯狂反扑,内部的落井下石,创新与风控的两难,守护同伴的无力感……种种压力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
他拿起电话,想打给苏晴确认她的安全,却只听到无法接通的忙音。他想找陈永清深谈,又意识到此刻任何密切接触都可能给这位一直支持他的老领导带来麻烦。
真正的孤家寡人。
挫败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他第一次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如此艰难地守护,一次次在钢丝上行走,究竟值得吗?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目标,将团队、同伴乃至自己都置于如此险境,是对是错?
然而,当他目光扫过桌上那份“启明量子”送来的、标志着单光子源性能取得决定性突破的技术简报,当他想起“磐基基材”生产线上那些轰鸣的、打破垄断的设备,当他回忆起“繁星生物”在国际合作中崭露头角的自信……一股更原始、更坚韧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不能退。
退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将付诸东流。退了,那些正在破土而出的“未来”可能就此夭折。退了,就意味着向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规则制定者和资本猎手投降。
他猛地转身,回到办公桌前,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困兽犹斗,何况他并非孤兽,他身后站着无数默默支持他的人,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希望。
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声音沙哑却异常稳定:
“通知下去,明早九点,召开全体高级管理层紧急会议。”
“另外,给我接通总行审计组负责人的电话,我亲自邀请他们,列席明天的会议。”
他决定,不再被动防守。他要在这四面楚歌中,主动亮剑,哪怕前路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