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舆论攻防战已过去半年。“新滨城银行”在林墨的掌舵下,驶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航道。“钥匙基金”首批项目多数步入正轨,“金盾”系统的数据免疫能力日益增强,国际业务在强硬反制后也赢得了更多合作伙伴的尊重。滨城的天空,似乎晴朗了许多。
然而,林墨深知,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智库A”这样的对手,绝不会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放弃。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一个更隐蔽的切入点。
新的风暴,果然以一种看似“正确”且“宏大”的叙事悄然降临。
这一次,焦点是“绿色金融”与“碳中和”。
一场由某国际知名环保组织发起、多家西方主流媒体联袂报道的舆论浪潮,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报道并非质疑技术本身,而是剑指其供应链——集中曝光了中国西部几家多晶硅生产企业,指控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能耗与碳排放问题”,并称其享受的“绿色信贷”名不副实,是典型的“漂绿”行为。
报道配以触目惊心的(疑似摆拍)图像和具有误导性的数据对比,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几家与“新滨城银行”有业务往来、且格外注重ESG形象的欧洲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纷纷发来质询函,要求银行就其信贷客户的环境表现做出解释。
“又是这套路数,”赵工将舆情报告放在林墨桌上,语气带着厌恶,“先树立一个政治正确的道德靶子,然后进行精准狙击。这次他们选择了‘碳中和’这个全球议题。”
林墨快速浏览着报告,眉头微蹙。他注意到,被点名的几家企业中,有两家确实是“新滨城银行”绿色信贷的支持对象,但其环保合规性是经过严格审核的。
“指控有依据吗?”他问。
“夸大其词,混淆概念。”赵工肯定地说,“他们用的是理论上的极限能耗值对比实际发电量的减排效益,完全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循环利用的实际效果。但普通公众和隔行的投资者,很难分辨。”
几乎同时,苏晴从欧洲发来预警。她注意到,与“智库A”关联的几个研究机构和媒体,正在同步鼓吹一套更为严苛的、近乎理想化的“全球绿色供应链标准”,并试图游说国际组织将其与跨境贸易和投资准入挂钩。而符合这套“标准”的企业,恰好大多是其西方资本控股或深度参与的公司。
“他们在试图重新定义规则,”苏晴在加密通讯中分析,声音凝重,“利用其在舆论和标准制定上的传统优势,构筑新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都可能成为目标。银行体系发放的‘绿色信贷’,可能一夜之间就从业绩亮点变成‘合规风险’。”
林墨走到“金盾”系统的大屏幕前,调出了那几家被指控企业的实时能耗与排放数据,以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数据清晰显示,指控站不住脚。
“我们不能被动解释,”林墨转过身,眼神锐利,“我们要主动定义。”
他立刻行动起来:
第一,技术破局。 他指示“新滨城银行”的研究院,联合国内顶尖的环保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火速发布一份《中国光伏产业真实碳足迹与绿色效益评估》白皮书。报告用详实、透明、可验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客观展示中国光伏产业的真实环保水平,并对不实指控进行逐条技术性驳斥。报告通过所有官方和合作渠道,中英文同步全球发布。
第二,金融赋能。 他推动“新滨城银行”升级绿色信贷标准,不是盲目跟从境外标准,而是建立更具中国特色、更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动态绿色信贷评估体系”。该体系不仅关注单一的碳排放指标,更综合考量技术先进性、资源循环利用率、对整体能源结构优化的贡献度等多元维度。
第三,战略联盟。 他通过陈永清,积极向央行和银保监会建言,呼吁加快建立中国主导的、包容并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联合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共同提升在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打破少数机构和资本的话语垄断。
就在林墨全力应对这场“绿色舆论战”时,一个更具体的金融风险,已经借着这股东风,悄然潜入。
“风眼”系统捕捉到,一家名为“环太平洋碳资产”的离岸基金,近期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异常活跃,大规模收购来自中国林业碳汇和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碳减排指标。其操作手法专业而迅速,收购价格略高于市场均价,显得“诚意十足”。许多国内项目方乐于将碳配额出售变现。
起初,这被视为正常的市场行为。但赵工团队在例行扫描时,发现这家基金的股权结构异常复杂,经过数层穿透后,其部分资金来源,指向了苏晴之前标记过的、与“智库A”存在间接关联的离岸实体。
“他们在大规模囤积中国的碳资产?”赵工感到疑惑,“这不像他们的风格。他们通常是做空或者扰乱市场。”
林墨盯着数据流,沉思片刻,忽然问道:“查一下,这家基金收购的这些碳资产,主要对应的是哪些国际碳信用标准?是不是他们正在鼓吹的那套新标准?”
赵工立刻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令人心惊——“环太平洋碳资产”高价收购的,几乎全都是目前国际主流标准(如VcS等)下产生的碳信用,而对“智库A”鼓吹的那套更严苛新标准下的资产,几乎不屑一顾!
一个可怕的推论浮出水面:他们先鼓吹一套更严苛的新标准,贬低现有主流标准资产的价值,同时暗中低价(相对未来的贬值预期)囤积大量现有标准资产。一旦其鼓吹的新标准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现有标准资产可能大幅贬值,他们便可趁机抄底,或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集中抛售,引发中国碳资产市场的恐慌和价格崩塌!
这不仅仅是一场舆论战,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碳资产”狙击战 的前奏!对手不仅想在道德高地上打压你,更想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做空你的绿色转型成果!
“通知所有合作企业,谨慎出售核心碳资产,尤其是与国际主流标准绑定的长期项目!”林墨立刻下令,“同时,将我们的分析预警,迅速上报国家碳市场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阳光下的城市,绿意盎然,碳中和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本是一条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却也有人试图将其变成新的金融猎场。
“潮涌无声啊……”林墨低声自语。这一次,对手没有挥舞刀剑,而是举起了“环保”的旗帜,运用着规则的武器。守护的疆域,已从有形的银行资产,扩展到了无形的“碳信用”和绿色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