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峰集团的崩塌,如同在东海市的金融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涟漪扩散,经久不息。官方清算在有条不紊又略显沉闷地进行着,媒体的焦点也逐渐转向其他热点,但对于东海分行,尤其是对公业务部而言,那种伤筋动骨的阵痛和弥漫的迷茫感,却远未消散。
业绩指标的压力是首当其冲的。鼎峰这颗曾经的“大树”倒下,不仅留下了一片不良资产的狼藉,更直接导致对公存款和贷款规模双双大幅下滑。月度经营分析会上,那刺眼的负增长数据和排名下滑,像一记记闷棍,敲在每个人心上。之前为了鼎峰项目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看来仿佛成了沉没成本。
“不能再抱着过去那套‘傍大款、吃大户’的思路了!”在一次内部反思会上,陈永清语气沉重但坚定,“鼎峰的教训告诉我们,规模不等于质量,表面的光鲜底下可能藏着巨大的风险。总行也在调整考核导向,未来会更注重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和真正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转型,成了迫在眉睫的关键词。但转向哪里?怎么转?部门里弥漫着一种无所适从的气氛。习惯了与大企业打交道、谈着动辄上亿项目的客户经理们,对于如何下沉服务中小微企业,既缺乏经验,也有些本能地抗拒——单笔金额小,流程不见得少,风险识别更难,绩效产出慢。
林墨同样站在这个十字路口。鼎峰一役,他虽然证明了自身的专业和操守,得到了陈永清的认可,但内心也充满了困惑。坚守原则是对的,但看着部门业绩下滑,同事士气低落,他也在思考,银行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这天,陈永清将林墨叫到办公室,没有谈具体的业务,而是递给他一份总行下发的内部研讨文件,标题是《关于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看看这个,总行层面的风向已经很明确了。”陈永清点了点文件,“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了。未来,谁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细胞,谁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林墨快速浏览着文件,里面提到了要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服务效率。
“陈行,您的意思是?”
“我们分行,需要有人先去探探路。”陈永清看着林墨,“我打算在行内先成立一个普惠金融业务试点小组,由你牵头。不设硬性指标,主要是摸索模式,了解真实的小微企业需求,看看我们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不匹配的地方,尝试做一些创新。”
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充满挑战的任务。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甚至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成效。
“我知道这有难度,甚至可能吃力不讨好。”陈永清语重心长,“但林墨,这是一片蓝海,也是银行未来的希望所在。你有专业基础,有风险意识,也有股闯劲,是最合适的人选。怎么样,敢不敢接下这个担子?”
林墨看着陈永清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又想起鼎峰事件中那些被卷入漩涡的中小供应商的无助,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陈行,我愿意试试。”
“好!”陈永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些许欣慰的笑容,“人员方面,你可以从部门里挑选一两个有想法、不怕吃苦的年轻人。需要什么资源支持,直接跟我提。”
接下任务后,林墨并没有立刻大刀阔斧地行动。他首先带着初步选定的两名组员,开始了密集的调研。他们不再出入气派的写字楼和会议室,而是跑遍了市内的工业园、创业孵化器,甚至是一些临街的商铺和小型加工厂。
他们倾听小企业主们关于“融资难、融资贵”的抱怨,了解他们订单不稳定、账期过长的经营痛点,记录下他们对于银行贷款流程繁琐、抵押物要求苛刻的真实无奈。
在一家从事精密零件加工的小作坊里,老板搓着布满老茧的手,对林墨说:“林经理,不是我们不想从银行贷,是贷不起也等不起啊!就那么几十万的周转资金,你们一套流程走下来一两个月,我的订单早黄了!民间借贷利息是高,但人家快啊!”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林墨。他意识到,传统银行的信贷模式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仅仅降低利率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效率和风控模式的创新。
他开始着手撰写一份详尽的试点方案。方案里,他提出要借鉴他在鼎峰事件中对数据交叉验证的经验,尝试引入税务、社保、水电费、供应链数据等多维度信息,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型;建议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对接,开发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他还提出,要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
这份方案,融合了他扎实的理论基础、从鼎峰事件中汲取的风险洞察以及深入一线调研获得的真实需求,显得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当他将方案初稿交给陈永清时,陈永清仔细翻阅后,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
“很好!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也具体可行。”陈永清肯定道,“就拿这个方案,我们先小范围试点。我会向总行争取政策支持。”
就在林墨全身心投入普惠金融试点筹备工作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总行决定启动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改革,旨在打破部门壁垒,提升协同效率,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将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年轻骨干进行重点培养。
陈永清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意味深长地对林墨说:“这次改革是个机会。你的试点工作和这份方案,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做好准备,更大的舞台,可能需要你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林墨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某一栋气派的写字楼,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城市空间,那里遍布着无数中小微企业,它们是经济的毛细血管,蕴藏着勃勃生机。
鼎峰事件的风暴逐渐远去,他站在个人与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却也更有希望的道路。前路依然未知,但他心中已然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