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的深圳,像一列不断加速的火车,轰鸣着冲向未知的繁华。公交车喘着粗气,在尚显空旷的深南大道上颠簸前行。经过近一个小时、三次换乘的漫长旅程,林小一终于在一个嘈杂的站台跳下车,抬头望去,“赛格电子市场”六个巨大的红色繁体字,赫然映入眼帘。
那不是他想象中低矮嘈杂的棚户市场,而是一栋十二层高的白色大厦,玻璃幕墙在南方强烈的日照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显得格外气派。大楼入口处人潮汹涌,仿佛一个巨大的漩涡,不断吞吐着形形色色的人群。穿着蓝色工装、拖着满载电子元件金属推车的伙计高声吆喝着“借过”;拎着黑色公文包、腋下夹着大哥大的老板模样的人步履匆匆;还有不少穿着时髦、眼神精明的个体户,在各个入口间徘徊张望。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而复杂的气味——焊锡的松香、新塑料的挥发、电路板特有的金属尘埃,混合着人体汗味和路边早餐摊传来的食物香气,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独有的“商业荷尔蒙”。
(这就是九十年代的华强北!未来全球电子产业的枢纽与晴雨表!无数财富神话从这里诞生!) 林小一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里翻涌的激动与感慨。前世,他多次以投资人的身份考察过升级改造后的华强北,但眼前这原始、粗粝、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初代版本,带给他的震撼更为直接和强烈。
他像一尾灵活的小鱼,顺着人流的缝隙,钻进了这栋电子帝国的“圣殿”。内部空间比他想象的更为开阔,自动扶梯(这在这个年代的商场里还算新鲜事物)轰鸣着上下运转。扶梯两侧,密密麻麻的柜台如同蜂巢,闪烁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光芒。
他的目光飞速扫过:左边柜台,各种型号、颜色的bp机堆积如山,柜台后的女孩正熟练地用镊子更换着芯片;右边,悬挂成帘的手机套、大哥大皮套在灯光下泛着皮革光泽;更里面的角落,有人正神秘地从柜台下拿出用报纸包裹的盗版光碟,快速交易;正前方,最新款的Vcd连接着电视机,正在播放着港产枪战片,激烈的枪声和粤语对白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bp机、大哥大、Vcd……到处都是时代的风口!可惜,启动资金太少了。) 他强行按下内心的躁动,牢记此行的首要目标。根据前世的记忆和进门时的导览图,他直奔三楼——“钟表配件及成品区”。
这里的景象与楼下略有不同,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精密的秩序。数十个摊位紧密地排列着,每个摊位都像一个小小的堡垒。明亮的玻璃柜台里,各式各样的电子表静静地陈列着,从最简单的单色液晶显示、只能看时间的基础款,到带有夜光、闹钟、秒表功能的进阶款,甚至还有几款能玩简单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多功能表,琳琅满目,在灯光下折射出诱人的光彩。
林小一没有急于走向任何一个摊位询价。他背着小书包,双手插在裤兜里(下意识地护住里面的钱),像个好奇的、跟着大人来逛市场的孩子,慢悠悠地在通道里踱步,实则在进行着高效的市场调研:
观察主力款式:他的目光锐利,迅速锁定几个出现频率最高、询问度似乎也最高的款式,尤其是那些带有彩色背光、造型比较酷炫的。
偷听交易:他假装在看柜台里的商品,耳朵却竖起来,捕捉着批发商与来自各地小老板们的交谈片段。“这个拿货三块五”、“最低起批五十个”、“现金结算,不包邮”……
默记价格:通过零星的对话和摊主对散客的报价,他快速在心里构建着价格体系。(基础无光款批发价大概在3-4元,普通夜光款4-5元,那种七彩炫光、造型新颖的应该在5-6元区间。如果零售价能稳定在十元,毛利率相当可观。)
在一个转角处相对较大的摊位前,他的脚步停住了。柜台角落里,几款造型独特的电子表吸引了他的注意。它们的表盘并非传统的平面,而是做了一个类似“悬浮”的设计,一个小巧的装饰物在表盘上方缓缓转动,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
(陀飞轮?不对,是电子装饰。但这设计思路……这分明是后来风靡全国、被无数山寨厂商模仿的悬浮陀飞轮电子表的雏形!没想到这么早就有了!) 他心中一动,这是个机会!新颖的设计意味着更高的溢价空间和更小的竞争压力。
就在他凝神观察时,身后传来不耐烦的呵斥:“喂!细路仔,唔好阻住!(小孩,别挡道!)”一个扛着沉重纸箱的伙计皱着眉头,用胳膊肘不轻不重地推了他一下。
林小一一个踉跄,差点摔倒,连忙扶住旁边的柜台站稳。那伙计看都没看他一眼,扛着箱子匆匆走了。周围熙熙攘攘,没人留意到这个小小的插曲。
林小一揉了揉被撞得生疼的肩膀,看着那伙计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抿紧了嘴唇。在这个由成年人和实力主宰的、赤裸而残酷的商业丛林里,他这瘦小单薄的身影,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如此微不足道。
但那双漆黑的眼睛里,没有委屈,没有退缩,只有愈发坚定的光芒。
(轻视我吧,忽视我吧。只有这样,我才能用这五十块钱,撬动第一个支点。)
他深吸一口那混合着梦想与铜臭的空气,朝着那个拥有“悬浮”电子表的“温州精工”摊位,迈出了坚定的脚步。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