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高气爽。林小一再次踏入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校门,心境与暑假前已有所不同。少了些许作为“新生”的陌生感,多了几分作为“特殊存在”的自觉。
得益于他与校方达成的“特殊人才培养协议”,他的高中生活注定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不需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课程表也经过精心调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核心主干课程必须到堂,而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课程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部分副科,则允许他在保证通过相应考核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甚至可以申请免修,将时间投入到公司事务或个人深度学习中。
这份“特权”在开学第一天,就在他所在的高一(一)班(清北苗子重点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当班主任李老师(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的中年男教师)在班会上宣布这一安排时,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
“凭什么啊?大家都是考进来的,为什么他就能搞特殊?”
“听说他公司开得很大,是天才少年企业家……”
“天才就能不遵守校规吗?那我们辛辛苦苦军训是为了什么?”
“感觉会很难相处吧,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各种目光聚焦在林小一身上,好奇、审视、羡慕、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和排斥。林小一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特意为他安排的、相对独立的座位上,面色平静地听着,仿佛周围的议论与他无关。他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
李老师用力敲了敲讲台,维持秩序:“安静!学校对林小一同学的特殊安排,是经过慎重考虑和严格审批的,是基于其特殊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全局需要。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业上,不要过多议论。林小一同学虽然时间安排上有所不同,但他依然是(一)班的一员,希望大家能友好相处,互相学习。”
班会结束后,有几个性格外向的同学试图过来和林小一搭话,但话题总是不自觉地绕到他的公司和产品上,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林小一礼貌而简短地回应,并未深入交流,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一层无形的隔膜。
他的校园生活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双轨制。
在数学、物理课堂上,他是绝对的主角。老师提出的难题,他往往能给出多种迥异而精妙的解法,甚至偶尔会指出教材或习题中某些不够严谨之处,让授课老师都暗自惊叹。他能感觉到周围同学投来的、混合着佩服和无奈的目光——与这样的“怪物”同班,对普通天才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而在历史、地理等他不常出现的课堂,以及课间休息时,他更像一个“幽灵”。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暑假趣事、新发现的偶像团体、或是班级篮球赛的战术,这些属于正常高中生的共同话题,林小一却难以融入。他的思维维度、关注点与同龄人相差太大,偶尔尝试参与,反而会因过于“超纲”或“商业”的言论让气氛瞬间冷却。
唯一能让他感到些许轻松的,是苏晚晴。她也在(一)班,坐在前排。课间时,她偶尔会走到后排,借还笔记的名义,跟林小一说上几句话。她从不问公司的事情,只是聊聊刚学的古诗意境,或者分享在图书馆看到的有趣段落。在她面前,林小一可以暂时忘记“林总”的身份,只是一个倾听者和简单的交流者。
这天下午,是林小一按照计划可以提前离校,去公司处理事务的时间。他刚收拾好书包,一个高大的身影挡在了他的桌前。是班上的体育委员陈锋,也是班级篮球的主力,性格直爽,在男生中颇有威望。
“林小一,等等。”陈锋抱着篮球,语气不算客气,“下午班级篮球训练,缺个人凑数,你来不来?”
林小一抬起头,看着陈锋和他身后几个同样抱着篮球、眼神带着挑衅和看热闹意味的男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邀约,更是一种试探,一种对他这个“特殊分子”是否合群的检验。
他看了看手表,下午三点。公司那边还有一个关于海外渠道拓展的重要会议,周文斌和赵磊都在等他。
“抱歉,”林小一平静地拒绝,“我下午有重要安排,去不了。”
陈锋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嗤笑一声:“大老板就是忙啊,理解理解。咱们普通学生的集体活动,哪比得上几百万的生意重要。”他身后的男生们也发出一阵哄笑。
林小一没有动怒,只是淡淡地看了陈锋一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陈锋莫名的气势一滞。
“集体活动很重要。”林小一站起身,背好书包,“但如果只是凑数,意义不大。等你们打进年级决赛,需要关键战术分析或者对手数据支持的时候,可以找我。这方面,我或许比上场打球更能帮上忙。”
说完,他不再理会愣在原地的陈锋几人,径直走出了教室。
他不在乎是否被孤立,但他需要让这些人明白,他的“特殊”并非为了彰显优越,而是基于不同的目标和责任。他无法、也无须强迫自己完全融入普通的校园生活,但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必要时展现价值,赢得另一种形式的尊重。
走出教学楼,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林小一深吸一口气,将校园的琐碎暂时抛在脑后。公司的会议室里,还有更复杂的局面和更强大的对手在等待着他。
高中生活,注定不会平静。而他将在这条独特的双轨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