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AI系统”研发成功后,轩峰团队花了一周时间做上线前的衔接工作——一边和消防、医疗、公安的技术部门对接,调试数据实时互通接口,确保系统预警信息能第一时间同步到各部门的终端;一边给各部门的一线人员做简单培训,比如怎么快速识别预警类型、怎么查看系统生成的救援路线和重点区域标注。
上线当天,市区应急管理局的王局长也来到公司现场,和轩峰团队一起按下系统启动按钮。上午10点整,系统界面正式点亮,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市区各监测点的数据流——地壳振动、水流速度、燃气管道压力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下方的“部门联动状态”一栏里,消防、医疗、公安的图标都亮着绿色,代表数据互通正常。
“接下来就看实际应用了,希望它能真正帮上忙。”王局长看着屏幕,对轩峰说。轩峰点点头,心里也有些期待——这是系统第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能不能应对真实的突发情况,还要看后续的表现。
整个上午,系统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异常预警。到了下午2点15分,屏幕突然弹出一个红色预警框,伴随着轻微的提示音。轩峰立刻凑过去,只见预警内容显示:“市区西部幸福小区3号楼附近地下燃气管道泄漏,泄漏量约0.2立方米\/小时,暂无爆炸风险,但需在30分钟内处理,避免泄漏量增大引发危险。”下方还标注了泄漏点的精确经纬度,附上了周边地下燃气管道的简易示意图,甚至提醒“周边50米内有2家小超市,需提醒商户暂停使用明火”。
“马上按流程通知!”轩峰立刻对旁边的小李说。小李熟练地打开系统的“部门通知模块”,将预警信息和管道示意图一键发送给消防支队和市燃气公司的对接人,同时拨通了消防支队调度室的电话,再次确认接收情况。
不到5分钟,消防支队就回复“已派就近的幸福路消防站出警,预计8分钟内到达现场”;市燃气公司的维修班组也同步出发,维修组长在电话里说:“有了管道示意图,我们不用先排查管线,能直接找泄漏点,省不少时间。”
下午2点23分,消防人员率先到达幸福小区,按照系统提示的警戒范围,在3号楼周边拉起警戒线,疏散路过的居民,同时提醒小区物业通过广播告知居民“关闭门窗,不要使用燃气灶、热水器等明火设备”。10分钟后,燃气公司维修人员赶到,根据系统提供的管道图,很快在3号楼西侧的绿化带里找到泄漏点——是一段使用了10年的老旧管道接口松动,维修人员用专用工具拧紧接口后,用检测仪反复检测,确认泄漏完全停止。
下午2点45分,消防支队和燃气公司都向系统反馈“问题已解决,现场恢复安全”,系统界面上的红色预警自动转为绿色“已处理”状态。旁边的王局长看着整个过程,笑着拍了拍轩峰的肩膀:“第一次实战就这么顺利,你们这系统没白做!要是以前,光排查泄漏点可能就要半小时,现在20分钟就解决了。”
轩峰刚想回应,手腕上的手串突然轻轻发热,一道沉稳的声音传来:“此系统上线,可保城市一方平安。”他悄悄摸了摸手串,心里踏实了不少。旁边的幸福路消防站站长也凑过来说:“以后有这系统,我们出警更有方向了,不用再‘盲找’,效率能提高一大半。”
当天傍晚,系统没有再出现其他预警,各监测点的数据依旧稳定。轩峰团队把这次燃气泄漏的处理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计划后续根据实际案例,进一步优化系统对“非地震类灾害”的预警参数,让系统能应对更多类型的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