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楼统一的熄灯铃刚刚响过。
四个姑娘梳洗完毕,各自躺在床上,但黑暗中,谁都没有睡意。
林南燕翻了个身,面朝苏婉宁床铺的方向,压低了嗓音,带着按捺不住的好奇:
“婉宁,你睡了吗?你和那位顾同志,到底是怎么认识的?”
这话头一起,瞬间点燃了暗夜里的火星。对床的张敏立刻窸窸窣窣地撑起身子,半个身子都探在了床沿外:
“对啊对啊!那天他站在雪地里,像棵挺拔的白杨……这场景,简直跟那些小说里写的一模一样!”
就连平日里最沉静的陈雪,也忍不住开口:
“说说吧婉宁!”
苏婉宁在室友们的期待中,声音轻柔地开口:
“我们相识确实是因为救命之恩。”
“那年,在乡下插队,我失足落水。四周漆黑一片,越陷越深,就在快要失去意识的时候,突然有双有力的手,把我托了上来。”
她顿了顿,眼神带着回忆:
“我当晚发起了高烧,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一直抱着我,那个怀抱如同寒夜里的暖阳,很温暖。第二天,在县医院的病床上醒来时,人已经不见了,只留下钱和粮票,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就这么走了。”
“那后来呢?你们又是怎么重逢的?”
苏婉宁唇边泛起温柔的笑意:
“或许是有缘吧。他要去新单位报到,途中接到临时的征兵任务,刚好负责的是我插队所在的县,我们就这样重逢了。更巧的是,他新部队的军部,恰好就在我们大学对面。”
宿舍里顿时响起一阵轻轻的惊叹。
“能巧成这样,可真是天定的缘分啊!”
“所以是从救命恩人,变成了……知己?”
苏婉宁听着室友们的各种猜想,轻轻笑了,是很有缘,就连她自己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都深知彼此为何而努力,看似殊途,实则同归。”
张敏夸张地按住心口:
“这比书里写的还要浪漫!命中注定的相遇,志同道合的相知。”
当晚,苏婉宁打开那本蓝皮笔记本,那些忐忑的期盼,如今读来,都化作了心底最柔软的涟漪。笔尖缓缓落下,这次,只有最简单,也最真挚的心意:
“与君相知,往后香山的桃花,都想和你一起看。”
她凝望着这行字,仿佛透过它,看到了那个并肩立于漫山桃红中的未来。笔尖未停,又在下方添上一句:
“看尽花开花落,守候岁岁年年。”
……
课题圆满结束后,宿舍的生活节奏恢复了往日的轨迹。
林南燕重新活跃在学生会的各项活动中,忙得脚不沾地;陈雪依然雷打不动的参加各种研讨会;苏婉宁则开始自学起了机械动力学,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各种公式。
唯独张敏,却有些反常。
她破天荒地不再抱怨实验室刺鼻的机油味,反而主动申请,利用课余时间,去周峻师兄负责的传动课题组“打杂帮忙”。
起初,室友们只当她是三分钟热度,或是想换个环境。
直到某个傍晚,陈雪和苏婉宁从校资料室回来的路上,远远看见张敏抱着一摞厚重的《高等传动理论》专着,从周师兄的办公室低头走出来,看到她侧脸上,来得及消散的红晕时,才觉得事情可能,并不是她们想的那么简单。
周末的卧谈会上,三人直接把准备开溜的张敏围了起来。
“坦白从宽!”
林南燕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企图“蒙混过关”的张敏。
“张敏,你最近出现在机械楼的频率,可比在咱宿舍高多了!可别告诉我你更喜欢闻实验室的机油味。”
陈雪也放下手中的书,温柔地补了一句:
“而且,你桌上那本《齿轮啮合原理》,边角都快磨出毛了,这可不像临时抱佛脚的样子。”
苏婉宁也含笑望着她,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张敏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她稍微挣扎了下,最终还是放弃“抵抗”,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开始“老实交代”:
“我……我打算大二就选传动与控制方向。”
她顿了顿,抬起眼,眸子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周师兄说……他们团队正需要既吃透理论,又不怕脏、能动手的女生。而且,看着他为了一个数据反复验算的样子,我觉得……”
“那样的专注,特别吸引人。
寝室里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恍然大悟的笑声,苏婉宁用指尖轻轻点了点张敏的额头。
“好呀,原来我们敏敏不是去打杂,是去提前考察未来的导师和战场了。”
张敏被说中心事,短暂的羞赧之后,却扬起头,恢复了往日的明媚与张扬。她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没错!理想和爱情,我都要。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未来才能……并肩前行啊!”
此话说得在理。
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堂《机械原理》课上,王教授扶了扶眼镜,环视教室,突然点名:
“苏婉宁同学,请你上来讲讲'齿轮啮合精度控制'的核心要点。”
苏婉宁深吸一口气,从座位上站起身,走向讲台时,居然在教室后看到了一个笔挺的身影。
顾淮不知何时来了。
他安静地坐在角落,军帽放在手边,肩章上的星徽在教室的光线下泛着微光。
后来她才得知,部队近期与江南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项目,他今日是来送交重要文件。
四目相对的刹那,苏婉宁心中那份忐忑竟奇异地平复了。
她握住粉笔,转身面向黑板,原本还有些发颤的手腕渐渐稳了下来。
“齿轮啮合精度,关键在于误差的控制与补偿。”
她的声音清晰地在教室里响起。粉笔划过黑板,勾勒出流畅的公式与原理图。
她不仅精准复述了课本理论,更结合了前些日子在机床厂实习时观察到的镗床齿轮磨损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实际生产中如何通过调整啮合间隙来有效补偿误差。
讲到关键处,她甚至自然地联系起顾淮曾向她提及的部队车间情况:
“以炮瞄仪的精密度要求为例,其内部齿轮组的精度控制,直接关系到……”
案例信手拈来,讲解层层递进,理论与实践在她的话语中完美交融。
连一向以严格着称的教授,都忍不住在眼镜片后露出了赞许的目光,轻轻颔首:
“很好!能从工厂案例延伸到军工要求,见解独到,这才是学以致用的真本事。”
在一片赞赏的低语中,苏婉宁走下讲台,特意绕到后排,顾淮不动声色地将一个折叠整齐的小纸条塞进她手心。
回到座位,她悄悄在桌下展开。纸条上的字迹力透纸背:
“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比上次给我讲弯矩图时,沉稳太多了。”
他来了,看见了她的成长,并以最独特的方式,给了她最坚实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