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周老又得知了这个女孩已获准在寒假参与“天枢”预备项目研习,还是梁老特批的。
这更印证了他的判断。
出于惜才之心,也是职责所在,周老按惯例查阅了苏婉宁的家庭背景档案。
当目光扫过“父亲”一栏那个熟悉的名字,以及旁边那个小小的、代表着特殊贡献与牺牲的绝密标识时,周老握着档案袋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颤。
竟然是他……
那位曾与自己并肩奋战、却因肩负绝密使命而不得不对外宣布“消失”,至今未能归来的老同事!
那个才华横溢、沉默坚毅的战友形象,瞬间冲破时光的尘埃,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刹那间,对故人之女的关怀,与对国家未来人才的期许,在这位老专家心中汹涌澎湃,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
他不再犹豫。
周克己推开座椅,大步走向办公桌,拿起那部红色的内部电话。他决定,要破例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
十一月的江南大学,被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点燃了校园。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贴上了大红喜报,墨迹酣畅淋漓:
“贺!我校物理学院苏婉宁同学,因在'鲲鹏'项目中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潜质卓越,经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定,荣获本年度最高奖项——'一等奖'!”
喜报旁还张贴着另一份贺信——
在国家航天局主办的\"未来航天\"征文活动中,苏婉宁以一篇《“竹节”递进理论在下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中的应用畅想》荣获“特等奖”。
这篇论文以前瞻的视野和严谨的论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双重殊荣之外,还有一笔在当时堪称巨额的奖金——整整两百元人民币。
这在八十年代初,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消息传来,整个“鲲鹏”项目组都沸腾了。
方师兄第一个跑来祝贺,一向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婉宁,这份荣誉你实至名归!”
崔教授更是欣慰地拍着她的肩:
“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在航天领域大放异彩。”
同学们纷纷围上来,既羡慕又敬佩。有人打趣道:
“婉宁,这下可成了咱们学校的名人了!”
苏婉宁站在喜报前,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她想起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日夜,想起那些与公式和模型较劲的时刻。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科研道路的莫大鼓励。
全校师生大会的礼堂里,掌声如潮水般涌动。苏婉宁站在台上,从白发苍苍的老校长手中接过那两张沉甸甸的奖状和两个厚实的大信封。
信封里整齐码放着的两百元现金,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三四十元的年代,确实是一笔令人瞩目的巨款。
闪光灯此起彼伏,台下无数道目光汇聚在这个年轻姑娘身上。
她脸颊微红,心跳加速,但眼神始终清澈坚定。这份荣誉,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征程的期许。
大会结束后,苏婉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好友林南燕,将当初为顾淮父亲挑选端砚时借的三十元钱郑重还清——其中十五元是林南燕的,另外十五元是梁斌的。
虽然事后顾伯伯坚持让顾淮把钱还给了她,但她始终认为那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一直没有动用那笔钱。
说起梁斌和林南燕,这对恋人发展得很快。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已经见过双方父母。林南燕私下告诉苏婉宁,等两人大学毕业后工作一落实,就准备结婚。
还有另一对因书信结缘的恋人——陈雪和她在下乡时认识的知青朋友周明远。
两人通过书信往来,感情日益深厚,最近更是立下了一个美好的约定:要一起努力,争取都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苏婉宁从心底为他们感到高兴。
接着,她特意去百货商店,为在京都任教的姥姥挑选了一条质地柔软的羊毛围巾;又为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母亲寄去一双厚实耐磨的翻毛皮鞋。
想到顾淮在部队经常要撰写报告和材料,她精心选购了一支品质优良的钢笔,仔细包好后连同书信一起寄往华北。
剩下的钱,她都妥善收存起来,准备用于今后添置专业书籍和研究资料。
这笔奖金对苏婉宁来说,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鼓励,让她更有信心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初冬的傍晚,苏婉宁迎来了十九岁生日。她本不想声张,但同宿舍的林南燕、张敏和陈雪还是悄悄打听到了这个日子。
三个姑娘凑钱在食堂打了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几个好菜,还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个精致的奶油小蛋糕。
宿舍里,她们围着苏婉宁,欢声笑语不断。
“婉宁,生日快乐!”
林南燕举起搪瓷缸,以水代酒。
“祝你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
张敏笑着眨眨眼:
“祝我们婉宁新的一岁,学业进步,感情甜蜜!”
“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陈雪送上最真挚朴素的祝福。
烛光摇曳,映照着苏婉宁幸福的笑脸。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真挚的友谊温暖了她的心,也暂时冲淡了对远方亲人和顾淮的思念。
小小的宿舍里,洋溢着青春的欢声笑语,成为这个生日最珍贵的礼物。
生日聚会刚散场,苏婉宁和室友们有说有笑地走到宿舍楼下,准备去看电影,却见崔教授的研究生助理等在那儿。
“苏婉宁同学。”
助理快步上前。
“崔教授请你现在去他办公室一趟。”
苏婉宁微微一怔,与室友们道别后,她整理了下被晚风吹乱的发丝和围巾,怀着几分疑惑走向物理系大楼。
夜晚的教学楼格外安静,只有零星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她来到崔教授办公室外,轻轻叩门。
“请进。”
崔教授沉稳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推开门,苏婉宁看见崔教授坐在堆满书籍资料的办公桌后,桌上赫然放着一份她再熟悉不过的文件——
那篇获奖论文《“竹节”递进理论在下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中的应用畅想》的打印稿。
崔教授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既严肃又带着几分深意。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婉宁,坐。”
崔教授从抽屉里取出一份盖着红色公章的文件,轻轻推到她面前:
“总部调我进入'星河'项目的核心组,负责轨道模拟实验之后的实际调试工作——我得立即动身。”
他稍作停顿,目光落在苏婉宁身上,带着期许与郑重:
“我已经向项目组推荐了你。说实话,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你还在读本科。但没想到,申请居然被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