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一拍板,“惊蛰”小队的组建计划便如同上紧了发条,迅速启动。消息在黑龙沟基地内不胫而走,立刻在所有战士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不同于普通的战斗任务,这支被赋予特殊使命和响亮名号的“尖刀”部队,对每一个渴望杀敌立功的战士来说,都充满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林枫和王猛、赵指导员连夜制定了初步的选拔标准。这支部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勇敢,而是复合型的特殊人才。标准主要围绕几个核心能力展开:超凡的体能和耐力、精准的射击技术、出色的潜伏与野外生存能力、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文化基础(至少能识图、记录)。
选拔告示一出,报名者踊跃。几乎所有自认为有两下子的战士都摩拳擦掌,就连一些民兵骨干也心痒难耐。
选拔在一个清晨正式开始,地点设在黑龙沟深处一片相对开阔、地形复杂的区域。王猛亲自主持,林枫、赵指导员以及各班长担任考官。第一项,便是最基础的体能极限测试——全副武装(携带步枪、子弹袋、手榴弹及三日口粮)越野二十里山路。
命令一下,近百名报名者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入山林。这条路线由刘大脚精心设计,包含了陡坡、溪流、密林等各种复杂地形,是对意志和体能的残酷考验。
一开始,大家还能保持队形,但没过五里路,差距便开始显现。有的战士气喘吁吁,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有的被荆棘划伤,咬牙坚持;也有的如赵虎、刘大脚等人,始终保持在第一梯队,步伐稳健。
林枫和王猛站在终点的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整个过程。他们不仅看谁先到达,更关注战士们在过程中的节奏控制、地形利用以及面临困难时的表现。
最终,赵虎第一个冲过终点,虽然大汗淋漓,但呼吸尚算均匀。刘大脚紧随其后,脸不红心不跳,显示出惊人的山地适应力。约莫半个时辰后,参选者才陆续到齐,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未能按时完成,或中途体力不支退出。
紧接着进行的是射击考核。这并非简单的打固定靶,而是设置了多种复杂条件:一百五十米外隐现靶(靶子短暂出现)、运动靶(由人力牵引移动)、以及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隐蔽射击。
赵虎在这一项上展现出了绝对的实力,几乎枪枪命中靶心,尤其擅长快速瞄准击发。令人意外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黑娃,在隐蔽狙击科目中表现出色,他极有耐心,善于寻找最佳射击位置,一击必中。而一些体能优秀的战士,在射击精度上却差强人意。
下午进行的是潜伏与侦察能力测试。参选者被要求在一定区域内隐蔽自身,并记录下考官(由孙石匠等经验丰富的老兵扮演)模拟的“敌军”活动路线、人数、装备等信息。这项测试淘汰率极高,不少战士要么很快被“敌人”发现,要么无法准确记录信息。刘大脚在这方面堪称大师,他利用植被、地形完美隐藏,提供的情报最为详尽准确。
最后一项是文化测试和面谈。林枫亲自出了一张简单的试卷,包括识别简易地图符号、计算距离、书写简单报告等。面谈则侧重于考察心理素质、战斗动机和团队意识。
经过整整一天紧张而苛刻的选拔,最终名单在傍晚时分确定。从近百名报名者中,仅有八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
* 赵虎: 全能型尖兵,枪法精准,体能充沛,战斗经验丰富。
* 刘大脚: 山地通,侦察与潜伏能力超群,方向感极佳。
* 黑娃:沉默的狙击手,耐心十足,心理素质稳定。
* 王小川:民兵骨干,身手敏捷,学习能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
* 孙老蔫:经验丰富的老兵,爆破手艺好,沉稳可靠。
* 另外三名战士:分别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如攀爬、格斗或记忆力超群。
王猛当着全体人员的面,宣读了入选名单。入选者激动不已,落选者虽难免失落,但也心服口服。这支由精英组成的“惊蛰”小队,雏形初现。
林枫看着这八张面孔,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们是黑龙沟淬炼出的第一块优质钢坯。
然而,选拔成功仅仅是组建的第一步。将这些各具特长、个性鲜明的精英打磨成一支配合无间、令行禁止的锋利“惊蛰”,需要一套前所未有、近乎残酷的训练体系。林枫脑海中那些来自现代特种部队的训练方法,能否适应这个时代的条件?这些优秀的战士,又能否承受住即将到来的极限考验?
(第二卷 第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