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东阁大学士、帝师孙承宗亦开口道,他声音沉稳,带着历经沙场的沧桑与威严:“陛下,老臣曾在辽东督师,亲历战阵,深知边患之烈,皆因初起时未能抓住时机,及时扑灭,终致尾大不掉,耗费国力无数。
观今日南洋海寇之势,与当年建州初起时颇有相似之处。其与西夷勾结,整合诸岛资源,假以时日,若任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届时再想剿灭,恐非数十万大军、千万钱粮所能济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陛下圣心独断,老臣以为,正当时也!
卢象升、赵承霄等皆当世良将,久经战阵,郑芝龙熟悉海情,麾下能人辈出,陛下若能委任得人,调度得当,辅以充足粮饷器械,上下一心,必能克竟全功!老臣,附议征南之策!”
孙承宗以史为鉴,并以自身在辽东的赫赫战功和威望为背书,支持用兵,其分量极重。
他的表态,让许多原本摇摆的武官和与辽东系有渊源的官员,纷纷倾向于主战。
面对主战派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攻势,持重派一时显得有些沉寂。
这时,文华殿大学士毕自严再次出列,他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臣,并未直接反对,而是将问题引向了更深的层面:“陛下,诸位同僚激昂慷慨,老臣亦深受感染。然,老夫仍有一虑。远征成败,系于前线将帅之和衷共济。
郑芝龙虽熟悉海情,然出身海商,旧部多为闽人;卢象升、赵承霄等乃朝廷嫡系,战功卓着。
水陆并进,号令能否统一?各部能否精诚配合?若有龃龉,千里之外,陛下亦难遥控。此人事调配之虑,关乎征伐大局,不得不察。”
毕自严此言,直指可能存在的内部矛盾,确实点出了一个潜在的关键问题。
一直沉默立于武官班列前列的定国公卢象升,此刻再次动了。
他身形不算特别魁梧,却站姿如松,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他出班,向御座躬身行礼,面容刚毅,目光清澈而坚定,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陛下,毕大学士所虑,臣以为过矣。”他先是坦然回应了毕自严的担忧,“臣卢象升,自受命统领天雄军以来,只知忠君报国,勠力破敌。
郑芝龙将军虽出身有别,然其归顺朝廷以来,屡立战功,忠心可鉴,陛下既授以总督之权,赐以尚方宝剑,臣与赵侯爷等,自当恪遵号令,同心同德,绝无二心!战场之上,唯有胜负,何分彼此?
水陆将士,皆为国征战,皆陛下之臣子,岂有畛域之见?臣在此立誓,跨海之后,必与郑总督、赵水师及诸位同袍和衷共济,以荡平海寇、扬我国威为唯一之念!若有违此誓,天人共戮!”
卢象升这番光明磊落、掷地有声的誓言,瞬间打消了许多人关于内部不和的疑虑。
他以国公之尊,定边名将之身份,如此表态,极大地稳固了主战派的阵脚。
朝堂之上,持重派与主战派各执一词,争论已达白热化。
一方强调风险与内部协调之难,一方力陈机遇、长远之利与必胜之决心,气氛热烈而胶着,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双方代表和御座上的皇帝之间逡巡。
一直沉默聆听,稳如泰山的内阁首辅袁可立,终于在此刻缓缓出班。
他德高望重,是三朝元老,百官之首,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他先向御座深深躬身一礼,然后环视众臣,目光平和而深邃。
“陛下,诸位同僚。”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个角落,“今日之议,关乎国策,牵动天下。诸位或言战,或言缓,皆引经据典,剖析利害,出于公心,为国谋虑,老夫聆听良久,深感欣慰。”
他微微颔首继续道:“曹御史、李尚书、李阁老、毕学士所忧,在于民生之艰难,国库之不易,远征之风险,将帅协调之难。此乃治国之基,老成谋国之言,不可轻忽。”
接着,他转向主战派:“王尚书、林行长、张国公、宋尚书、徐阁老、孙阁老、卢国公所倡,在于社稷之长远,海权之得失,商路之通畅,军力之可用,以及以战兴国之机。此乃强国之要,开拓进取之见,不可不察。”
随即声音陡然变得凝重而有力:“然,老夫想问诸公,亦问陛下,我大明立国之本何在?在于民安,亦在于国强!民安需财用足,需商路通,需百姓乐业;国强需疆域靖,需武备修,需威加四海!
东南商路,牵连数百万民生,此乃‘民安’所系;海权之争,关乎国运兴衰,此乃‘国强’所依!二者本为一体,相辅相成,岂可割裂看待?”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皇帝身上,语气愈发沉凝:“今日之势,海盗肆虐,断商路,戮百姓,此乃燃眉之急,若置之不理,则民不安,商贾怨,税基损,国本动摇!
西夷窥伺,争海权,遏我出路,此乃长远之患,若退让回避,则国不强,威德损,终受其制于海上!故,依老夫之见,此战,非打不可!非胜不可!”
“首辅明鉴!”主战派官员中不少人激动地低呼出声。袁可立这一锤定音,几乎奠定了朝议的最终走向。
但袁可立并未结束,他随即又道,语气转为务实的筹谋:“然,如何打,方能既解燃眉之急,又固长远之基?此乃接下来之关键!毕大学士、李尚书所虑之钱粮人事,需有万全之策!
林行长、张国公、李尚书所提之筹资、助饷、国债之法,户部、兵部、工部需即刻会同皇家银行、皇家商会,详加拟定,务求稳妥,不使民间扰攘,不使国库空虚!
王尚书、卢国公、赵侯爷所掌之兵事,需有详尽方略,水陆如何配合,进兵如何序列,皆需明确!宋尚书所司之工械,需保障无虞,并持续研发改进,以应万全!
更要紧者,陛下圣断之后,前线指挥,需权责统一,郑芝龙既受钦命,便当有专阃之权;后勤调度,需如臂使指,朝廷需设专门之机构,协调各方,确保粮饷军械源源不绝!
陛下既已圣心独断,臣,袁可立,恳请陛下,委任贤能,统筹全局,并明诏天下,以示朝廷靖海安民之决心,凝聚举国之力,共克此艰!”
袁可立作为首辅,他的发言,为这场大辩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