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里,刘备正和诸葛亮商议派谁去东吴再次劝降。张飞嚷嚷着要去,说要“吓吓孙权那碧眼儿”,被诸葛亮拦住了:“翼德性子太急,去了容易坏事。邓芝能言善辩,之前跟公孙渊结盟就立了功,这次让他去最合适。”
刘备点头:“好,就派邓芝去。告诉他,能劝降最好,劝不降也没关系,主要是摸清东吴的布防,看看他们的水军准备得怎么样了。”
邓芝接到命令,第二天就带着几个随从出发了。他没带多少礼物,只带了一封刘备的亲笔信和一份季汉的疆域图——这疆域图上,洛阳、许都、邺城都标着“汉”字,意在告诉孙权,季汉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归降是迟早的事。
到了建业,孙权故意摆架子,让邓芝在殿外等了一个时辰才召见。殿内,张昭、顾雍等大臣都在,一个个眼神不善,显然是想给邓芝一个下马威。
张昭率先开口:“邓先生,你们季汉刚拿下曹魏,就想吞并东吴,是不是太贪心了?”
邓芝微微一笑:“张大人此言差矣。我季汉兴兵,是为了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不是为了吞并谁。孙权若能归降,仍是吴王,东吴的百姓也能免受战乱,这是双赢的事,怎么能叫贪心?”
顾雍接着问:“要是我们不归降,你们季汉真的敢打过来?别忘了,我们东吴有水军优势,长江天险可不是那么好突破的。”
“长江天险固然重要,但人心更重要,”邓芝从容道,“当年曹操率百万大军下江南,也有长江天险,结果还不是被孙刘联军打败?如今我季汉兵强马壮,还有羌兵相助,更得民心,要是真打起来,东吴未必能赢。”
孙权坐在龙椅上,冷冷道:“邓先生,你不用花言巧语。朕知道刘备的心思,他就是想统一天下,当皇帝。可朕也不是软柿子,想让朕归降,没那么容易!”
邓芝拿出刘备的亲笔信,递上去:“陛下,这是我家陛下给您的信。信里说,只要您归降,就封您为吴王,世袭罔替,东吴的政务也由您做主。我家陛下仁德,从不亏待归降之人,曹真、夏侯渊等人现在都在洛阳安享富贵,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孙权接过信,仔细看了看,没说话。他心里确实犹豫了——季汉的实力摆在那里,真打起来,东吴未必能赢;可要是归降,他就从吴侯变成了吴王,矮了刘备一头,心里又不甘心。
张昭看出孙权的犹豫,赶紧道:“主公,不能归降啊!刘备这人野心勃勃,今天封您为吴王,明天说不定就会削您的权,到时候咱们东吴就真的完了!”
邓芝反驳道:“张大人多虑了。我家陛下要是想削权,当年拿下洛阳后,就不会让曹真、夏侯渊安享富贵了。再说,统一天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我家陛下怎么会做不利于百姓的事?”
孙权沉默了半天,终于道:“邓先生,你先回去休息。归降的事,朕需要跟大臣们商议,三日后给你答复。”
邓芝知道孙权是在拖延时间,但也没点破,起身道:“好,我等陛下的答复。希望陛下能认清形势,做出明智的选择。”
接下来的三天,邓芝没闲着,借着逛街的名义,摸清了建业的布防——城墙上增加了不少箭楼,江边停着许多新造的战船,士兵们也在加紧训练。他心里清楚,孙权根本没打算归降,所谓的“商议”,只是在拖延时间,准备战争。
三日后,孙权召见邓芝,果然拒绝了归降:“邓先生,多谢你家陛下的好意。但朕身为东吴之主,不能让东吴的百姓臣服于他人。要是刘备真的想打,朕奉陪到底!”
邓芝也不意外,拱了拱手:“既然陛下心意已决,那我也不多劝。希望将来开战,陛下能手下留情,别让百姓受苦太多。”
说完,邓芝带着随从离开了建业,快马加鞭回洛阳复命。他知道,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