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组在第七农场盘桓了数日,如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在揪出几个预先选定或是在调查中浮出水面的“典型”后,终于宣告暂时撤离。
被树立的“典型”包括一名在机耕队干了十几年、平日里因性格耿直、对某些浮夸做法看不惯而偶有牢骚的老职工,以及一名在知青中有些影响力、曾对伙食和劳动强度公开表示过不满的男知青。工作组组织了一场全场批判大会,罗列的罪名无非是“思想落后”、“对抗改造”、“散布消极言论”。激烈的口号声中,老职工面色灰败,眼神空洞;那名知青则倔强地昂着头,但紧握的双拳和微微颤抖的身体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与屈辱。
杀鸡儬猴的效果立竿见影。
当工作组的吉普车卷着积雪和泥泞离开场部时,农场并未因此松一口气,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压抑之中。那场批判大会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心头,清晰地提醒着人们言行的边界何在。公开场合,人们更加沉默,交谈仅限于必要的工作内容,连眼神接触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审视。一种“谁知道身边谁是眼线”的猜疑氛围,如同无声的瘟疫,在人群中蔓延。气氛并未因工作组的离开而缓和,反而像是被抽走了最后一丝鲜活气,变得凝滞而沉闷。
这天傍晚,谢薇下班回到土坯房附近,正碰到马桂花提着个篮子从自家菜窖出来(里面只有寥寥几个冻得硬邦邦的萝卜)。马桂花看到谢薇,左右瞅了瞅,快步走近,压低声音说:“小谢,可算走了……但这心里,咋更不踏实了呢?”
她脸上带着后怕和忧虑:“你说,这往后,还能不能好好干活了?说句话都得在肚子里滚三滚,这日子……唉。”她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但眼神里的迷茫和担忧显而易见。普通职工所求的,不过是一份安稳的生产和生活,但席卷而来的政治风浪,显然打破了这种朴素的期望。
第二天,畜牧科内部开了一个小会。张振山站在前面,脸色比平时更加严肃,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工作组或者批判会的事情,而是将话题牢牢锁定在生产上。
“工作组检查也检查过了,该说的也都说了。”他开门见山,声音洪亮却带着一种刻意强调的平稳,“咱们畜牧科,不管外面刮什么风,下什么雨,核心任务就一个——把生产搞好!猪号、马号的牲口,不会因为谁说了什么话就多长二两肉,也不会因为开了什么会就不得病!”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廖奎、秦技术员、韩志刚,以及神色萎靡、刻意坐在角落的周申。
“春耕眼看就要开始了,耕牛、马匹的状态是关键!疫病防控、饲料储备,哪一样能松懈?都给我把心思收回来,放到本职工作上!别整天琢磨那些没用的!”他用力一挥手,语气斩钉截铁,“生产是第一位的!出了纰漏,我第一个追究责任!”
这番话,与其说是工作安排,不如说是一种保护性的定调。张振山试图用“生产”这块最硬、最无可指摘的盾牌,将科室成员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隔离开来,至少是在工作层面上,为大家划出一块相对安全的区域。他强调的是实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掉部分空泛的政治压力。
会后,周申磨蹭着走到廖奎身边,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低声道:“廖技术员,科长说得对……我,我以后一定专心工作。”他的眼神里还残留着惊魂未定,但张振山的话显然给了他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喘息的借口。
廖奎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言。他明白张振山的良苦用心,也深知在这人人自危的背景下,埋头技术、搞好生产,确实是暂时保全自身、等待风浪过去的无奈却明智之举。
工作组虽然离场,但它留下的肃杀与警惕,却已深深植入第七农场的肌理之中。表面的生产生活秩序在努力恢复,但那股无形的压力,如同北大荒春季化冻前最厚重的冰层,覆盖在每个人的心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消融。而廖奎和谢薇的秘密行动,在这愈发紧张的环境中,也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日历一页页翻过,节气更迭的力量悄然显现。持续数月的酷寒似乎终于露出了疲态,正午的阳光带上了一丝微弱的暖意,不再是冬日里那种仅有光亮却无温度的苍白。屋檐下开始出现细小的冰棱,滴滴答答地化着水,在下方冻结的雪地上凿出一个个小坑。远处广袤的雪原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表面结起了一层硬壳,踩上去会发出“咔嚓”的碎裂声,露出底下略显湿润的雪粒。
然而,这并非温柔的春信,而是更为难熬的“春寒料峭”。融雪吸走了空气中本就不多的热量,带来一种无处不在、浸入骨髓的湿冷,比干冷的严冬更让人觉得难以抵御。寒风依旧,裹挟着冰水和泥泞,吹在脸上,刀割一般。通往各处的道路更是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车马难行,人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裤腿上很快便会溅满冰冷的泥点。
廖奎站在畜牧科猪号的外面,看着眼前这片正在缓慢却不可逆转发生变化的世界,眉头微蹙。冰雪消融的迹象,对他和谢薇而言,意味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他转身回到他们那间作为掩护的土坯房,关上门,对正在整理物品的谢薇沉声道:“雪开始化了。”
谢薇动作一顿,抬起头,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滴滴答答的化雪景象,眼神复杂:“路更难走了,脚印也更容易留下。”
“是的,”廖奎点头,语气凝重,“【环境隐匿术】在泥泞中效果会打折扣,留下的痕迹更难彻底消除。以后再去东山那边,风险会增大。”
但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不过,化雪也意味着封冻的河流、被大雪阻断的交通,会逐渐恢复。外部世界的联系,很快就会重新建立起来。”
他走到桌前,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桌面上划动着:“工作组来了又走,场部气氛诡异。我总觉得,更大的变化可能还在后面。如果外部联系恢复,信息的流通会加快,或许……某些层面的管控会出现松动,或者出现新的混乱。”
他看向谢薇,声音压得更低:“我们的机会,可能就在冰雪彻底消融之后,在春夏之交,万物复苏,一切秩序似乎都在重新调整、尚未稳固的那个短暂窗口期。”
谢薇的心跳加快了。她明白廖奎的意思。漫长的冬季,他们完成了寻找、确认、建立联系和初步积累。如今,季节的轮转为他们敲响了行动的倒计时。
“我们必须加快准备,”廖奎继续说道,语气不容置疑,“药品我们已经送去了一批,但还不够。我们需要更详尽的计划,需要摸清西山劳改队换防、劳动的规律,需要找到最薄弱的环节,需要准备好应对各种意外的方案。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能让爸妈脱离那里、并且安全隐匿至少最初几天的绝对可靠的方案。”
化雪时节,道路泥泞,春寒刺骨。但对于廖奎和谢薇而言,这却是一个信号,一个催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的信号。营救计划,从漫长的准备和等待阶段,正式进入了倒计时。希望如同冰雪下萌发的草芽,顶着沉重的压力,迫切地想要破土而出,迎接未知的、却充满可能性的春天。他们必须在这春寒料峭中,完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冲刺准备。
春寒料峭,外界的泥泞与压抑,反而让【幸福小屋】内的训练变得更加如火如荼。明确了行动窗口期后,廖奎和谢薇都清楚,仅有的技能若不能融会贯通,在真实的险境中不过是纸上谈兵。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个至关重要的辅助功能——【虚拟训练空间(中级)】。
“以前我们多是各自训练,或者侧重于单项技能,”廖奎对谢薇说道,眼神锐利,“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协同,是将所有能力拧成一股绳。”
谢薇重重点头,眼中没有丝毫怯懦,只有跃跃欲试的坚定:“我明白,奎哥。开始吧!”
两人心念合一,共同开启了训练空间。周围景象瞬间变幻,不再是温馨的小屋,而是根据他们设定的参数,模拟出的黑夜、风雪、泥泞的丘陵地带,远处甚至隐约可见西山劳改队窝棚区和哨塔的模糊轮廓,光线、气味、风声、脚下泥雪的触感都极为逼真。
训练,正式开始。
廖奎将【中级环境隐匿术】的感知与【精准轨迹指引】结合。他不再仅仅依靠直觉和肉眼观察,而是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地形图,【精准轨迹指引】如同无形的探针,为他标示出巡逻队可能的视野盲区、脚步声最易被掩盖的路线、以及利用风声和地形起伏完美隐藏身形的每一个落脚点。他像一道真正的影子,在虚拟的哨兵眼皮底下穿梭,甚至能模拟在泥泞中如何选择草根、石块作为支点,最大限度减少痕迹。
而谢薇则专注于将隐匿术与廖奎分享给她的【平行世界特种兵基础技能】中的潜行技巧融合。她学习如何控制呼吸与心跳,使其与环境噪音同步;如何在移动中利用衣物摩擦避免异响;更重要的是,她开始练习在极端紧张状态下,依旧能保持【环境隐匿术】那种“融入环境”的心境。
训练空间模拟出他们成功靠近父母窝棚,但父亲谢广安因腿伤突然行动不便,或母亲萧雅姿因体弱突发急病的场景。
廖奎需要运用【谛听术】放大听觉,监控远处巡逻队的动静,同时用【基础洞察(人际)】判断虚拟守卫的情绪状态和警惕程度,为谢薇的行动提供预警和掩护。
而谢薇则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利用【基础兽医诊断(被动)】带来的对生命体征和异常状态的敏锐感知,快速判断“病人”情况,并运用【无痛微创操作指引】的精细控制力,模拟进行紧急用药(如快速、无声地打开药瓶,准确喂药或涂抹药膏)、简易包扎或安抚。这要求她将兽医的冷静、精准与特种兵的果断、高效完美结合。
最严苛的训练,是模拟行动暴露,遭遇追捕。虚拟的守卫带着狼犬,在手电光柱的扫射下展开搜捕。
廖奎需要瞬间做出判断,利用【危机预警】的直觉,结合地形,规划出最佳的撤离路线。他可能会动用【飞石准头】制造声响引开追兵,或用特种兵的格斗技巧进行不得已的短暂对抗,为谢薇创造脱离时间。
而谢薇则要练习在枪声、犬吠、呵斥声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下,依旧能稳定心神,听从廖奎的指令,毫不犹豫地执行撤离动作,甚至利用【群体情绪微弱感染(被动)】尝试对逼近的虚拟守卫施加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或混乱。
一次次的模拟,一次次在八倍时间流速下挥汗如雨。失败是常态,在虚拟中被“抓获”或“击毙”的场景反复上演。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对技能的配合、时机的把握、极限的承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廖奎发现,当他把兽医的【精准轨迹指引】和【失传部位精准定位术】的微观控制理念,融入到投掷飞石或近身格斗的发力中时,准确性和效率竟有提升。而谢薇则体会到,【基础兽医诊断】带来的细致观察力,让她在侦查时能更快地发现环境的细微异常,比如一根被碰断的枯枝,一片被踩实的雪块。
不同的技能树,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开始交错、生长、融合,逐渐形成一套独属于他们两人的、无法被复制的实战体系。
当两人精疲力尽地从虚拟训练空间退出,回到【幸福小屋】的现实时,虽然身体疲惫,但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静和锐利。他们互相为对方擦拭汗水,递上温水,无需多言,便能感受到彼此在训练中的成长与默契的加深。
技能的融会贯通,带来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信心的夯实。他们知道,前路依旧凶险莫测,但至少,他们已不再是仅凭一腔热血和单一技能去冒险。他们正在将自己打磨成最契合的钥匙,去开启那扇通往希望与团圆、却紧锁在深渊边缘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