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湾,向家大宅。
水晶吊灯下,气氛却无半分闲适。向太放下茶杯,目光扫过坐在沙发上的何太、钱太等几位豪门掌舵夫人,声音沉稳而有力:“亚轩在东京蒙难,振华受辱,这不止是他们一家的事。今日他们能用这等手段对付振华,明日就能用来对付我们在座的任何一家。香港商界的脸面,不能任由人这样踩踏。”
几位夫人神色凝重,纷纷颔首。她们代表的家族,根系深植香港工商界,影响力盘根错节。
“我已联络了中华总商会、香港工业总会几位老朋友,”何太接口道,“他们均表赞同。一份由本港主要商会及知名企业联署的声明正在起草,核心只有八个字——‘公正、透明、快速’。我们必须呼吁日方依法依规,尽快了结此事,避免商业纠纷政治化,损害香港自由、公平的国际商誉。”
很快,一份措辞严谨、但立场坚定的联署声明开始在香港顶尖商业圈内流传,并获得越来越多有分量的签名。这份声明并未直接指责日方,而是从维护国际商业秩序和香港声誉的角度出发,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在中环的顶级私人俱乐部内,隆泰证券的陈经理也与几位掌控庞大资本的投资基金负责人进行着“非正式”会谈。
“王总,李生,”陈经理语气平和,但话中有话,“东京这摊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若是连最基本的商业公平都无法保障,甚至司法程序都显得……暧昧不清,那我们这些管理资金的人,就不得不重新评估对日投资的环境风险了。毕竟,资本最看重的是稳定和规则。”
几位基金负责人心领神会。他们或许不会立刻撤资,但这种担忧一旦通过他们的圈子扩散出去,足以在日本商界和关注资本流向的政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波澜。资本无声的警告,往往比公开的抗议更具分量。
这些来自香港工商界和资本市场的联手行动,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如同涓涓细流,悄然传递至东京的商界领袖和部分能够影响政策的政界人士耳中。压力,开始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悄然汇聚。
埼玉县,偏僻拘留所。
这里的较量进入了更残酷的阶段。对手在法律程序上未能迅速压垮萧亚轩,便开始试探她生理和心理的底线。
审讯不再遵循固定的时间。常常在深夜她刚刚入睡,或凌晨天色未明时,囚室铁门便被哐当一声打开,强光刺入眼中。“萧亚轩,提审!”
审讯室内,依旧是渡边检察官或他的副手,问题却变得重复、琐碎而冗长,围绕着早已问过无数遍的技术细节、行程安排、人际关系,反复盘问。这不再是寻求真相,而是纯粹的“疲劳轰炸”,旨在用无尽的煎熬消耗她的精神,摧毁她的意志。
有时,审讯者会突然转变语气,用一种近乎“关切”的口吻说道:“萧女士,何必如此固执?你还有年幼的孩子在香港等待。只要你愿意合作,指认是受了某些上级或势力的指使,事情很快就能结束,你也能早日回去与家人团聚。这对你,对孩子们,都是最好的选择。”
家人,成了他们试图撬开她心理防线的最后武器。
回到囚室,折磨仍在继续。头顶的灯光24小时常明,惨白的光线让人无法分清昼夜。同时,一种低频、单调的噪音开始持续不断地在囚室内回响,不算刺耳,却足以干扰深度睡眠,让人始终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浅眠状态。
面对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压迫,萧亚轩的身体迅速消瘦,脸色苍白,但她的眼神却如同经过淬炼的寒铁,愈发锐利和坚定。
在又一次毫无意义的深夜审讯后,她被带回囚室。看着看守送来的、一如既往冰冷粗糙的餐食,她没有动筷。
次日,当看守发现餐食原封不动时,她平静地宣告:“在我获得不受监控与律师会见的权利,以及这些非人道的待遇停止之前,我不会进食。我只会摄入维持生命必需的水分。”
她选择了绝食抗议。
这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最决绝的反击。她用自己身体作为最后的武器,向施加迫害者宣告:有些底线,不容试探;有些原则,宁死不屈。
冰冷的囚室里,她靠墙而坐,闭上双眼,无视胃部的灼痛和身体的虚弱,全部的精神力都用于维系内心那一点不灭的火焰。意志,在极限的压迫下,绽放出令人震撼的光芒。她要让所有人知道,想让她屈服,除非生命终结。
【桃源仙境】内,灵泉泊泊,光华流转,却驱不散廖奎眉宇间的凝重与冰寒。他盘膝坐在泉边,双目紧闭,并非修炼,而是将全部精神集中,回忆着萧亚轩在被捕前,于混乱中匆匆一瞥记下的、那份栽赃文件中关于“高频信号抗干扰底层代码”的片段细节。
他的意念高度集中,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在身前虚空中缓缓勾勒。灵泉的能量似乎受到牵引,丝丝缕缕汇聚,伴随着他意念的操控,一些基础材料在空间内被分解、重组,逐渐在空中凝聚成一行行闪烁着微光的、复杂而抽象的代码符号。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汗水从他额角渗出,但他毫不停歇,务求与萧亚轩描述的记忆分毫不差。
代码片段最终成型,悬浮在空中,散发着澹澹的能量波动。廖奎睁开眼,目光如电,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符号。他虽非顶尖程序员,但长期接触“青龙芯”的设计,对其中关窍了如指掌。他敏锐地察觉到,在这段被“坂田”声称是其核心机密、并被振华“窃取”的代码中,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看似冗余的逻辑循环。这个循环不符合通行的工业设计优化规范,更像是一种……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物理特性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或“适配”。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他立刻退出空间,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极其复杂的加密渠道,与北角振华研发中心的张工取得了联系。沟通方式近乎原始却绝对安全——廖奎将观察到的代码特征和自己的疑问,用密写方式写在特制纸张上,存入空间,再瞬间传递到张工所在的、同样经过严密检查的密室。张工收到后,进行解读和验证,再将回复以同样方式传回。
数次往返后,张工传回的信息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确认!此冗余循环结构,正是为了匹配‘青龙芯’核心封装材料在特定高频下产生的、极其微弱的‘寄生电容非线性效应’而特意设计的补偿代码!此效应是我司材料独有,因其源于‘铜脉蕨’活性成分与基材的独特结合方式,无法被逆向工程复制,故在业界标准中不存在,也无需此类补偿!该代码片段,正是我司为‘青龙芯’量身定制,绝非来自‘坂田’!对方在伪造文件时,试图拼凑出我司的技术特征,却画蛇添足,将这个证明其独一无二属性的‘胎记’也抄了过去!”
铁证!
这个微小的“特征标记”,如同罪犯在现场留下的独特指纹,完美证明了那份所谓的“失窃文件”,是后期伪造并特意针对振华技术特征而设计的产物!这是足以在法庭上一锤定音、彻底扭转局面的关键证据!
欧洲,柏林。德国经济东部委员会(oAoEV)的会议室内,气氛严肃。
“莱茵金属”的cEo卡尔·施耐德博士,以其在德国工业界的显赫地位,在议题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诸位,我们必须关注近期在远东,特别是日本市场出现的新风险。某些事件表明,非商业因素,包括可能被滥用的法律程序和潜在的行政干预,正在扭曲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对于依赖稳定、可预测规则行事的德国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我建议委员会对此类‘非商业风险上升’的趋势进行深入评估,并在未来的投资与市场拓展策略中予以充分考虑。”
他的发言并未直接点名振华案件,但与会者心知肚明。这番表态,代表着德国工业巨头对日本市场环境的不信任感开始滋生,这种情绪一旦扩散,将对日德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在法国巴黎,“汤姆逊”公司总部。
基于与振华签署的moU及对事件独立判断,汤姆逊公司联合了另外几家同样关注亚洲市场公平性的欧洲电子企业,共同行动。他们通过正式渠道,向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提交了详尽的背景报告。
很快,在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的官员以非正式但严肃的态度,会见了日本驻欧盟使团的高级贸易代表。会晤中,欧方明确表达了“对近期日本处理某香港企业商业纠纷案件所体现出的,可能存在的市场保护主义倾向的严重关切”。欧方强调,一个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商业环境是欧日经贸关系的基石,并“暗示”此类事件若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可能会影响即将启动的、涉及关键电子技术领域的日欧技术标准互认谈判进程。
这一招击中了要害。技术标准互认对日本高端制造业出口欧洲至关重要。欧盟的“关切”,将东京发生的一起商业案件,瞬间提升到了可能影响欧日重大经贸谈判的战略高度。
来自德国工业界的警告与欧盟层面的外交压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联盟开始发力,国际社会对东京施加的压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级,迫使幕后操纵者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冰冷的法律战之外,更广阔的国际博弈棋盘上,棋子正在被有力地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