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包在“虹光”系统内触发层层警报,最终呈现在陆彬面前时,整个指挥中心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可能是陷阱,”李文博率先打破沉默,“对方主动交出核心数据的行为完全不符合‘潘多拉之盒’的一贯作风。”
冰洁快速扫描着数据包结构:“加密方式很特别,像是......某种求救信号。”
就在众人举棋不定时,冯德·玛丽从日内瓦发来紧急通讯:
“我刚收到国际科研伦理委员会的通报,‘雅典娜’平台正在大规模收集用户的基因数据和认知特征。”
这一发现让数据包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在南极基地深处,汉斯博士站在巨大的观测窗前,凝视着窗外永恒的冰雪。
他的助手——一位年轻的人工智能专家艾琳娜正紧张地操作着控制台。
“他们还在犹豫,”艾琳娜报告,“‘虹光’团队尚未解密数据包。”
汉斯微微点头:“给他们一点提示。”
五分钟后,指挥中心的系统收到第二条匿名信息,这次只有一个坐标:南极洲,南纬90°,东经0°。
“这是......”艾伦调出卫星图像,“南极点的坐标?那里只有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
更令人困惑的是,坐标下方还有一行小字:“真正的普罗米修斯之火需要被理解,而非占有。”
当晚,陆彬独自在办公室反复研究这两条信息。
谦谦和睿睿的欢笑声从隔壁传来,他突然想起昨天睿睿问他的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月亮有时候会跟着我走?”
这个童真的问题让他豁然开朗——有时候最近在眼前的东西,反而最难看清本质。
他立即召集团队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如果汉斯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被困在系统内的盟友?”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震惊。
“还记得他传信的方式吗?”陆彬分析道,“第一次是通过我们熟悉的莫斯科线人通道。
第二次使用的是我们早期开发的加密协议。他一直在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冰洁迅速调取所有与汉斯相关的资料,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汉斯在加入“潘多拉之盒”前,曾是柏林自由大学最年轻的神经伦理学教授,专攻科技伦理领域。
“他的学术生涯在五年前突然中断,”冰洁展示着时间线,“正好是‘潘多拉之盒’开始活跃的时间。”
南极基地内,局势正在悄然变化。
艾琳娜注意到系统出现异常访问记录:“博士,他们在深入调查你的背景。”
汉斯嘴角浮现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是时候了。启动‘真相之镜’协议。”
突然,基地警报大作。红色的警示灯将冰雪映照得如同血染。
“他们发现了,”艾琳娜紧张地说,“理事会派来了清理小组。”
汉斯平静地站起身,将一枚微型芯片插入控制台:“把这些年收集的所有证据上传至‘虹光’网络。包括理事会成员的身份,以及他们真正的计划。”
指挥中心内,所有人都被突然涌入的海量信息震惊了。
数据清晰地显示,“潘多拉之盒”的真正掌控者是一个自称“命运理事会”的秘密组织。
他们计划通过基因编辑和意识操控来实现对人类文明的“定向进化”。
而汉斯,竟然是五年前自愿潜入该组织的卧底。
“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冯德·玛丽在视频中声音颤抖,“等待一个能够与‘命运理事会’抗衡的力量出现。”
陆彬立即做出决定:“启动‘极光行动’,我们要把汉斯博士安全带出来。”
然而,当沃克的极地救援队抵达坐标位置时,只发现一座空荡的冰下基地。控制台上留着一封未发送的信:
“当你们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深入黑暗。不要追寻我的踪迹,因为每一道目光都会暴露更多光明的位置。”
“继续点亮‘虹光’,让知识的火焰照亮每一个渴望理解的灵魂。记住,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个人或组织,而是对知识的垄断与对进步的恐惧。”
信的结尾,是一串基因序列代码。
经李文博团队解析,这是汉斯留下的最后礼物——一种能够识别“命运理事会”基因标记的检测方法。
二十天后,“虹光图书馆”的用户突破一亿大关。在最新加入的节点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前“雅典娜”平台的用户,他们现在成为了“虹光”最坚定的守护者。
阿雅的“少女科学俱乐部”已经扩展到整个东非,她们发现的抗病毒植物正在当地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夜深时分,陆彬看着全息地图上如星河般璀璨的“虹光”节点,轻声对身边的冰洁说:
“汉斯博士说得对,我们对抗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无知与恐惧本身。”
冰洁握住他的手:“但只要还有人在传递知识的火种,光明就永远不会熄灭。”
此时,在南极洲深处的某个未知地点,汉斯博士在新的掩护身份下,正注视着“虹光”网络的成长。
他的嘴角浮现出多年来第一个真心的微笑。
游戏确实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玩家与规则都已改变。
就在汉斯博士从南极基地消失的第七天,\"虹光\"网络的核心服务器检测到一系列异常数据波动。
这些数据流如同暗夜中的萤火,在系统内稍纵即逝,却留下独特的加密签名——与汉斯之前使用的协议如出一辙。
\"他在试图联系我们。\"冰洁深夜叫醒陆彬,将最新发现呈现在全息屏幕上,\"这些数据包被伪装成普通的用户查询,但内核藏着另一个坐标。\"
这次的位置指向格陵兰岛冰原深处,一个在官方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地点。
与此同时,在日内瓦的冯德·玛丽收到一份神秘包裹。
里面是一本古老的《神经伦理学论文集》,书页间夹着一张手写便条:
\"当普罗米修斯之火被滥用,盗火者必须成为守夜人。找到'记忆之殿',那里藏着理事会的终极计划。\"
便条上的笔迹与南极基地发现的信件完全一致。
冯德·玛丽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连夜飞往硅谷,在指挥中心与陆彬团队会合。
\"记忆之殿不是传说,\"她展示着从世界卫生组织机密档案中调取的资料。
\"这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全球神经网络项目,旨在通过量子纠缠实现意识上传。”
“理事会想要控制的,不只是人类的基因,更是人类的思想。\"
格陵兰岛的冰雪之下,汉斯博士正在与时间赛跑。
他藏身于一个废弃的冷战时期雷达站,身边的设备简陋却有效。
艾琳娜在一旁协助他破解\"记忆之殿\"的初级接入点。
\"他们计划在下一次全球性危机中启动系统,\"汉斯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利用人类脆弱时刻植入集体潜意识,让所有人都成为他们思想的容器。\"
突然,警报声响起。艾琳娜脸色煞白:\"他们追踪到我们了。\"
汉斯冷静地销毁敏感数据,只留下一枚特制芯片:\"把这个交给'虹光'。里面不仅有识别基因标记的方法,还有对抗意识入侵的认知免疫协议。\"
指挥中心内,李文博团队成功破译了汉斯留下的基因序列。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系统内检测到多个高级用户正在传播一种特殊的\"认知病毒\"——这种信息病毒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让人更容易接受理事会的理念。
\"就像思想领域的病原体,\"李文博展示着传播模型,\"它通过看似合理的科学论述传播,实质是在为'记忆之殿'铺路。\"
就在这时,沃克从迪拜发来紧急通讯。
他的物流网络检测到一批特殊的医疗设备正在运往全球七个主要城市,这些设备都带有能够发射特定脑波频率的隐藏模块。
\"他们在为某个大计划做准备,\"沃克警告,\"时间不多了。\"
陆彬看着全球危机地图上同时亮起的七个红点,意识到这不再是一场局部的攻防战。
他启动了\"虹光\"最高级别的应急协议,向全球一亿用户发出特别通告:
\"知识的光明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守护,更是觉醒。”
“从今天起,'虹光'将启动'认知免疫'计划,教大家如何识别思想的陷阱,守护思维的自主。\"
响应之热烈超出所有人预期。
在肯尼亚,阿雅和她的科学俱乐部成员成为第一批认知免疫讲师。
在中国,冰木君的\"银发智库\"开发出适合老年人的防诈骗课程。
在欧洲,冯德·玛丽推动将认知科学纳入基础教育。
光明与黑暗的博弈,进入了思想的最深层领域。
而在格陵兰的冰雪中,汉斯博士看着平板上\"虹光\"网络不断扩大的认知免疫圈,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的使命已完成大半,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他留下一枚冰晶般透明的数据存储器,里面记录着\"记忆之殿\"所有已知接入点的位置。
然后在北极光的照耀下,向着更深处的黑暗走去。
真正的守夜人,从不畏惧长夜。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需要光明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