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打磨,魏王府文学馆终于完成了一篇名为《请改良漕运疏》的奏疏。这篇奏疏凝聚了文学馆众多学士的智慧和心血,他们对漕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在常朝之上,李泰身着华丽的朝服,步伐稳健地走到御前。他手中捧着那篇精心撰写的奏疏,神情庄重而肃穆。当他站定后,微微躬身,将奏疏高高举起,呈递给皇帝。
皇帝接过奏疏,仔细阅读起来。李泰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皇帝的反应。他的心中既有些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过了一会儿,皇帝抬起头,面带微笑地对李泰说:“此奏疏甚好,所提之策甚为可行。”李泰闻言,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连忙跪地谢恩。
皇帝接着问道:“此奏疏乃何人所撰?”李泰赶忙回答道:“回陛下,此奏疏乃文学馆众学士群策群力之作,臣不过是代为上呈而已。”
皇帝听后,对李泰的谦逊态度颇为赞赏,他点头说道:“文学馆诸学士能如此尽心尽力,实乃朕之幸也。”李泰再次叩头谢恩,说道:“陛下圣明,文学馆众学士皆感念陛下励精图治,故竭尽所能,以报陛下之恩。”
皇帝对李泰的回答很是满意,他下令将此奏疏交由相关部门审议,尽快实施其中的改革措施。李泰谢恩后,缓缓退出朝堂,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文学馆众学士的感激之情。
这篇奏疏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提出的“分段转运”、“沿河设仓”、“改进漕船”、“官船雇运、按效给值”等具体措施,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数据详实,充分展示了作者们对漕运问题的深入了解和精准把握。这些措施切中了当下漕运损耗巨大、效率低下的要害,让在场的房玄龄、戴胄等掌管钱粮的重臣都不禁眼前一亮。
李世民仔细阅读着奏章,越看越觉得惊喜。这些建议虽然在后世看来并不是什么特别新奇的想法,但在当时却是一种非常大的创新,其中融合了现代物流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雏形思维。
他对其中的一些细节非常感兴趣,于是便详细地询问了李泰。李泰对这些问题都回答得非常流畅,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李世民听完后,不禁赞叹道:“泰儿此举,实在是太好了!”他在朝堂上露出了难得的赞许笑容,接着说道:“你能体恤百姓的艰难,洞察时代的弊端,所献上的计策,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然后,李世民转头看向房玄龄和戴胄,吩咐道:“房卿、戴卿,你们二人会同户部和工部,详细商议这份奏章,挑选其中好的建议,先进行试点。如果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房玄龄和戴胄连忙躬身领命,表示一定会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做。他们看向李泰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欣赏和认可。
朝堂之上,众多中立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对魏王殿下的表现赞不绝口,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有的大臣低声说道:“魏王殿下不仅文采出众,更是难得的精通实务啊!”另一位大臣接着附和道:“是啊,殿下心系国计民生,如此贤能,实在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众人的窃窃私语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热潮,大家都对李泰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泰的贤王形象,在这次献策之后,变得更加立体和耀眼。他不仅仅是一个有着卓越文学才华的皇子,更是一个有着实际治国才能的政治家。
通过这次献策,李泰成功地展示了他超越《括地志》这一文化符号之外的能力和才华。他的智慧和见识让大臣们刮目相看,也让人们对他未来治理国家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