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三月,春风拂过朱雀大街,将满城的桃花吹得簌簌飘落。魏王府与谯国公柴府的联姻,在长孙无忌的全力斡旋下,终于尘埃落定。婚礼定在三月十六,自月初起,两座府邸便开始张灯结彩,红绸从府门一直铺到街角,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这场联姻不仅是两位贵族子弟的婚事,更被长安朝野视作影响储位走向的关键棋局,引得无数人瞩目。
婚礼当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魏王府的迎亲队伍从府门出发,绵延三里有余 —— 打头的是身着红衣的鼓吹手,唢呐与锣鼓声震天动地;随后是数十名抬着聘礼的仆人,木箱里的金银珠宝、绸缎玉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由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的 “和合二仙”,足见李泰的诚意;再往后,是身披大红喜服的李泰,他骑在装饰华丽的白马上,面容温和,不时向路边百姓拱手致意,尽显亲王气度。
迎亲队伍行至柴府门前时,柴家早已敞开大门迎接。谯国公柴绍的长子柴令武身着铠甲,率家中子弟与部将列于门前,见李泰到来,上前一步拱手道:“妹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李泰翻身下马,笑着回礼:“有劳兄长等候,今日能娶柴家女为妻,实乃李某之幸。” 两人并肩走入柴府,府内早已备好宴席,前来道贺的勋贵、将领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左卫率府、右骁卫等军中要职官员,足见柴家在军方的深厚人脉。
婚礼仪式在柴府正厅举行,由长孙无忌亲自主持。当李泰与柴家嫡女柴明姝拜堂时,厅内掌声雷动,前来道贺的官员们纷纷举杯,言语间满是对这桩婚事的祝福,实则是在向李泰释放示好的信号。席间,柴令武更是拉着李泰,向他介绍军中旧部:“这位是左卫率府中郎将张大人,当年随父亲征战突厥;这位是右骁卫参军王大人,与我相交多年……” 每介绍一位,对方都会主动向李泰敬酒,言语间的恭敬与亲近,已远超普通的君臣礼仪。
这场盛大的婚礼,很快便传遍长安。明眼人都清楚,李泰与柴家联姻,绝非简单的门当户对 —— 柴家乃开国功臣之后,柴绍曾是唐高祖李渊麾下名将,虽已去世多年,但其旧部仍遍布军中,尤其是在京畿卫戍部队中影响力深远;柴令武如今任职左卫率府,手握部分京畿兵权,更是军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李泰通过这场婚姻,相当于将柴家背后的军方势力纳入自己麾下,彻底弥补了此前 “缺乏军方支持” 的短板。
婚礼结束后,风向很快发生变化。此前持观望态度的勋贵们,如英国公李积的族人、刑部尚书的亲家等,纷纷带着厚礼前往魏王府拜访,或邀请李泰赴宴,或主动提出为其 “分忧解难”;军中将领也开始向李泰倾斜 —— 左卫率府的训练计划会提前向魏王府报备,右骁卫的军需调配也会征求李泰的意见,甚至有将领在朝堂上公开称赞 “魏王仁孝,兼具治国之才,实乃社稷之幸”。
李泰感受到这种变化,心中的底气也愈发充足。一日,他在王府宴请柴令武与几位军中将领,酒过三巡,柴令武直言道:“妹婿放心,日后军中若有任何动向,我等定会第一时间告知;若有人敢暗中支持吴王,我等也绝不会坐视不管。” 李泰闻言,举起酒杯笑道:“有兄长与诸位将军相助,李某感激不尽。日后若真能得继大统,定不会亏待诸位。” 席间气氛热烈,李泰看着眼前这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心中暗自盘算 —— 如今有了柴家的军方支持,再加上自己监国期间积累的理政声望,足以与李恪的军功相抗衡,储位之争的天平,终于重新向自己倾斜。
这场看似普通的婚姻,就这样将政治与军事利益紧密捆绑。它不仅让李泰的声势重新振作,更改变了长安的权力格局。而远在吴王府的李恪,得知这场婚礼的盛况与后续影响后,只是平静地听完汇报,缓缓抽出腰间的长枪,在庭院中练起枪法。枪尖划破空气的呼啸声中,他清楚地知道,储位之争的较量,从这一刻起,将进入更为激烈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