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雨丝飘落在莲塘时,塘埂上的草已长得没过脚踝,风里裹着的不只是泥香,还有新叶舒展的清润气。蓝念安是被窗棂外的“沙沙”声闹醒的,天刚亮透,他就举着油纸伞往塘边跑,裤脚沾着的草叶上挂着雨珠,晃悠悠跟着他跑。
刚到塘边,就见塘面浮着星星点点的圆——是莲子的芽尖撑开了叶鞘,嫩黄的小荷叶卷着边,像刚展开的小伞,浮在融得满塘的春水里。“长叶啦!长叶啦!”他蹲在塘埂上喊,声音惊飞了停在荷叶上的蜻蜓,红蜻蜓扑棱着翅膀绕着圆叶转,尾尖偶尔点一下水面,给圆叶添了圈圈水纹。
蓝承宇提着竹篮跑过来,篮里是江念卿晒好的干荷叶,剪成了小块。“娘说把干荷叶铺在塘边,雨水能顺着叶缝流进塘里,不冲泥,”他拿起一块干荷叶往埂边铺,指尖碰了碰浮着的圆叶,“你看这叶多软,跟念莲丫头的帕子似的,得轻着点碰。”蓝念安点点头,帮着把干荷叶摆得齐整,雨丝落在干荷叶上“嗒嗒”响,像在给圆叶唱曲。
念莲丫头抱着莲娃娃跑过来,娃娃的绿斗篷上绣的芽纹旁,新添了片小小的圆叶,雨一淋,绿得更鲜亮。“娃娃来看荷叶啦!”她把娃娃放在油纸伞下,让娃娃的脸对着塘面,“你看它们长成小伞啦,跟你的斗篷一样好看!”说着从兜里掏出颗裹着蜜饯的莲子,放在娃娃手里,“等荷叶长得再大些,咱们就把蜜饯化在水里,给荷叶尝甜!”
江念卿挎着食盒过来,食盒里是刚煮好的莲子粥,撒了层切碎的新荷叶,热气混着荷叶的清苦香,飘得满塘都是。“先喝碗热粥暖身子,”她把粥碗分给孩子们,见蓝景仪蹲在塘边翻“莲塘记”,便笑着问,“这回要记些啥?”蓝景仪点点头,笔尖沾了点雨水调的墨,在纸上画下浮着的圆叶:“得记上,癸卯年春分,雨润塘水,叶浮圆,蜓绕叶,蜜伴叶生。”
蓝思追扛着竹篙过来,要把塘里歪了的竹架扶直——圆叶要顺着竹架往上长,架子歪了怕长偏。“把竹架扶稳些,再往泥里扎深点,”他踩着水往塘心走,竹篙碰着塘底的泥“噗”地响,“这样叶茎能顺着架子往上爬,长得出挺括的荷茎,不歪歪扭扭。”金凌牵着马过来,马背上的布包敞着口,露出里面的细竹条。“我阿爹说这竹条能给圆叶搭小棚,”他把竹条递给蓝思追,目光落在塘里的圆叶上,忍不住笑,“你看这叶浮得多匀,像当年魏前辈和蓝二前辈打理的莲塘似的,透着顺气。”
午后的雨停了,太阳从云里钻出来,晒得塘水暖融融的,圆叶长得更快了,有些已舒展开半掌大,嫩绿色的叶面上还沾着雨珠,像撒了层碎钻。蓝念安和蓝承宇蹲在塘边,用小竹片把缠在竹架上的水草轻轻拨开。“得让叶茎顺着架子长,”蓝承宇拨开一缕水草,露出下面的叶茎,“不然水草缠着,茎就长不高啦。”蓝念安则把飘到塘边的落叶捡起来:“娘说落叶会压着小荷叶,得捡干净,让它们好好晒太阳。”
江念卿坐在塘埂上缝布口袋,口袋里要装刚采的新荷叶,针脚细密,还在袋口绣了圈圆叶的纹。“这口袋挂在塘边的柳树上,”她把缝好的口袋递给念莲丫头,“能装新荷叶,也能让叶香不跑,留着煮茶喝。”念莲丫头接过口袋,蹦蹦跳跳地挂在柳枝上,口袋在风里晃着,新荷叶的清香飘得满塘都是,连塘里的水似乎也流得更欢了。
蓝景仪在“莲塘记”上又添了几笔,给圆叶旁加了只点水的蜻蜓,墨色里掺了点荷茎的绿汁,让画面透着活气。“这样才像春分的样子,”他边画边说,见蓝思追和金凌在塘边搭小棚,便跑过去问,“蓝思追哥,搭小棚做什么呀?”“怕夜里再下雨,小荷叶经不住凉,”蓝思追把细竹条搭成棚架,“这样能挡点露水,也能让叶茎长得稳,跟当年护着刚长的莲苗似的,得细心些。”
暮色来时,风里带着荷茎的清香,塘里的圆叶都舒展开了,像无数把小绿伞,把塘面遮得星星点点。蓝念安趴在塘埂上,数着圆叶的数量,数着数着就笑了:“比早上大了一圈呢,它们肯定是喝了雨水,又晒了太阳,长得真快!”江念卿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它们在攒劲长茎呢,等茎长够了,就能冒出水面,开好看的荷花啦。”
夜里的灯亮起来时,塘边的石桌上摆着荷叶茶,清苦的茶香混着圆叶的润气,飘得满院都是。蓝思追、金凌、蓝景仪和孩子们围坐在桌旁,喝着茶,看着塘里的圆叶,聊着夏天的荷花。“等荷花开了,”金凌喝了口茶,笑着说,“咱们就采些荷花做糕点,再摘些莲蓬,跟当年魏前辈和蓝二前辈似的,让莲塘的甜传遍院子。”蓝思追点头,目光落在塘里的圆叶上,月光洒在叶面上,像给绿伞镀了层银,叶茎在水里悄悄往上长,像在应和着屋里的话。
夜深时,塘里的圆叶已悄悄舒展开来,叶茎也往上抽了半寸,嫩白的茎秆里藏着劲儿。它们吸着塘里的养分,听着风里的蛙鸣,听着屋里的笑声,知道自己很快就要长茎开花了——等茎秆冒出水面,等春风再吹得暖些,它们就能带着春分的雨润,长成塘里的一片碧,等着再抽苞、开花,把百年莲塘的故事,接着往下传。
风穿过塘边的小棚时,轻轻对圆叶说:
雨润水,叶浮圆;日暖茎,苞将显。一片叶,攒着雨的润;一塘水,载着春的甜。这夜里的凉不是寒,是让你记着晒的暖;这茎秆的细不是弱,是让你攒着挺的劲。等东风再吹得柔些,等塘里的水再涨些,你们就会知道,所有在水里扎的根,所有在叶里攒的劲,都会变成塘里的绿茎,变成夏天的苞,变成秋天的籽——把百年莲塘的故事,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永远往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