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荷塘总被晨雾裹着,水汽漫过展厅的木格窗时,会在雕着芦苇纹的窗棂上凝出细小的水珠。蓝语棠每天清晨都要提着小水桶去擦窗,指尖划过湿漉漉的木纹,总觉得那些芦苇像是要顺着水珠滑进塘里,和真正的芦苇缠在一起。
这天刚擦完窗,就听见院外传来车轮碾过石子路的声响。蓝语棠探出头,看见一辆印着“乡村研学”字样的大巴停在塘边,几十个背着小书包的孩子涌下来,叽叽喳喳的声音惊飞了塘里的白鹭。“是城里来的研学团!”她蹦着跑回展厅,正好撞见蓝承宇和聂明玦搬着新做的芦苇编织教具出来——前几天接到研学团的预约时,他们特意准备了简易编织架,还把陈爷爷雕的小木莲蓬做成了教学模型。
“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荷塘非遗传承基地!”蓝念安站在展厅门口,手里举着她画的荷塘导览图,“大家先跟我看门口这四块木牌,这是我妹妹雕的‘荷塘四季’,每一块都藏着荷塘的小秘密哦!”孩子们立刻围过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刻着荷花的木牌问:“姐姐,这个荷花是用什么木头雕的呀?摸起来好光滑!”蓝语棠立刻凑过去,把手里的小木刀递过去:“是塘边的老槐树!你看,只要慢慢磨,木头就会变光滑,就像给它穿了件软衣服。”
展厅里的“时光角”最受孩子们喜欢。太祖母的旧纺车旁围满了人,李老先生坐在纺车边,手里捏着根芦苇纤维,轻轻一拉就织出了细细的线。“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太祖母就是用这个纺车,把芦苇变成篮子、变成布。”他把线绕在纺车上,木轮转动的“吱呀”声混着孩子们的惊叹,像是给旧纺车添了新的生机。一个小男孩伸手碰了碰纺车上泛黄的芦苇线,小声问:“爷爷,这根线能织出荷花吗?”李老先生笑着点头:“只要心里有荷花,芦苇就能织出荷花;心里有莲蓬,木头就能雕出莲蓬——这就是咱们手艺的魔法。”
到了手工体验环节,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村里的妇女学编芦苇篮,一组围着陈爷爷学雕小木件。蓝语棠负责教最小的几个孩子,她把预先削好的软木片分给大家,又拿出自己雕坏的小莲蓬当例子:“你们看,这个莲蓬的籽雕歪了,但陈爷爷说没关系,每一个不完美的小木件,都是荷塘的小脚印。”一个穿蓝色连衣裙的小女孩跟着她的样子雕,手指被木刺扎了一下,眼圈泛红却没哭,只是小声问:“我能把这个小木件送给妈妈吗?妈妈最喜欢荷花了。”蓝语棠帮她吹了吹手指,又给她的小木件刻上一朵小小的荷花:“当然能!这是最特别的礼物啦!”
中午在塘边的石桌上吃饭时,孩子们都捧着自己做的手工,叽叽喳喳地分享。蓝承宇看着一个小男孩把编了一半的芦苇篮举给妈妈看,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太祖母也是这样坐在塘边,教他编最简单的芦苇小筐。那时他总编不好篮底,太祖母就握着他的手,说:“编篮子就像走人生路,每一步都要扎稳,不然篮子会散,路也会歪。”现在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他忽然觉得,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都藏在了芦苇的纹路里,顺着孩子们的指尖,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下午研学团离开时,大巴车的窗户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荷塘。蓝语棠站在塘边挥手,看见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小木莲蓬贴在车窗上,还朝着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爹爹,他们还会来吗?”蓝语棠问。蓝承宇蹲下来,指着塘里刚开的第一朵荷花:“会的。就像这荷花,今年开了,明年还会开;来过的人,也会把荷塘的故事带回去,让更多人想来这里。”
果然没过几天,展厅就迎来了新的客人——一对从上海来的年轻夫妇,专门为了芦苇编织而来。妻子是服装设计师,看到村里妇女编的芦苇挂帘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这个纹理太特别了!我想把它用到服装设计里,让更多人知道芦苇也能这么美。”蓝承宇立刻找来陈爷爷和李老先生,几个人围坐在石桌旁,一起讨论怎么把芦苇编织和现代设计结合。李老先生拿出他整理的编织技法书,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是‘缠枝莲’的编法,以前用来编嫁妆篮,要是用到衣服上,肯定好看!”
接下来的半个月,设计师夫妇几乎每天都泡在村里。他们跟着妇女们学编芦苇,跟着陈爷爷学雕木头,还把展厅里的旧物件都拍了照,说要把“荷风传家”的故事融进设计里。离开前,他们和蓝承宇约定,等到秋冬时装周时,会带着用芦苇元素设计的衣服回来,在荷塘边办一场特别的时装秀。“到时候,咱们的芦苇编织和木雕,就能走上更大的舞台了!”聂明玦兴奋地说,手里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时装秀的筹备计划——从场地布置到嘉宾邀请,每一项都写得工工整整。
入夏后的荷塘总是热闹的,除了来参观的客人,村里的年轻人也常来展厅。以前总想着去城里打工的阿强,现在每天都跟着陈爷爷学木雕,他雕的小木船已经能放进塘里漂着;刚嫁过来的小芳,跟着妇女们学编芦苇篮,还创新了一种“荷花纹”编法,编出来的篮子很快就被客人买走了。蓝念安把这些新变化都记在笔记本里,还特意给阿强的小木船和小芳的芦苇篮拍了照,贴在展厅的“新人新艺”墙上。
有天傍晚,蓝承宇整理木箱时,发现里面多了几样新物件:孩子们做的小木件、设计师夫妇留下的芦苇布料样品、阿强雕的小木船模型。他把这些物件一一摆好,忽然看见太祖母的字条从《荷塘传》里滑出来,“唯牵挂与念想,能跨岁月,抵山河”的字迹,在夕阳下泛着温柔的光。他想起太祖母当年种下芦苇时,或许只是想给家人编几个能用的篮子,却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些芦苇不仅养活了荷塘,还养活了一门手艺,留住了一群人。
蓝语棠抱着刚雕好的小木荷花跑进来,把木荷花放进木箱里:“爹爹,我要把这个也放进去,等以后客人来,就能看到我雕的荷花了!”蓝念安也把新画的荷塘时装秀草图放进去,笑着说:“等时装秀办起来,咱们再把照片放进来,让木箱里的故事越来越多。”
夜色降临时,荷塘里的荷花都合上了花瓣,展厅的木格窗透出暖黄的光。蓝承宇锁好木箱,站在塘边看着远处的展厅,风穿过芦苇丛,带着编织的草木香和木雕的木头香,轻轻落在他脸上。他知道,荷塘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来过大大小小的客人,那些学会手艺的年轻人,那些藏在木箱里的物件,都会像塘里的荷花一样,一年又一年,开出新的花,结出新的果,让荷风永远吹下去,让手艺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