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难,离别亦难。
一帮知青同学,在苏淮家短暂相聚之后,又一个个踏上了他们自己的旅程。
夫妻二人送走了最后踏上列车北上的秦少海,他们并没有坐公交车,而是一步步慢慢地朝家走去。好像这样能离自己的朋友近一些。
送走了同学,原本精神饱满动力十足的两个人,感觉突然之间好累。
尤其是张蕊,送走所有之后,在床上睡了一整天。她在海城根本就没有朋友,深夜无眠的时候,她的内心也会有那么一点孤独、寂寞的感觉。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海城的春天来了,苏淮也知道自己的春天来了。休息的时候,他难免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些展望。
做些什么好呢?从什么开始做呢?不管那位老人划了一个什么样的圈,那座未来的国际化大城市,现在还是一个渔村。最快也要到明年、后年,那里才有那么一点规模。
自己现在手里是有点钱,远远不够在那里跑马圈地的,也只能在海城有可以扑腾些浪花出来。
自己的根在海城,自己的母亲在海城,那么还是像前世里一样,留在海城吧。这座不大不小、不南不北的城市,好像也很适合自己。
现在回城的知青越来越多,无业待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私营小市场的管理越来宽松,那就先从这里开始吧。
————
礼拜天,苏洛两夫妻抱着孩子回来蹭饭。
饭桌上,苏淮一边喝着酒,一边问着张宁。
“小宁,你现在除了在家看孩子,还有什么想法没有?”
“啊?大哥,我能有什么想法。家里一切都有苏洛呢,我把孩子看好就挺好的了。”
“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没有想过再出来挣钱?别误会,我完全没有嫌弃你的意思。”苏淮真怕张宁多想,所以加了一句解释。
“想啊,怎么不想。小洛一天到晚这么辛苦,也挣不了太多。我一直都想帮他,可就是被小林给拴住了,哪儿都不能去,什么都干不了。”
“你是不是还想去早市捣腾票?”
“嗯。”
“别干那个了,不长久。而且还会被别人误会。我是这么想的,你每天一早过来,把小林交给咱妈,交给你大嫂帮着看一下。你就去摆个摊儿,帮我卖一下桌子板凳什么的。咱们要是能在热闹的地方找个小门面,那就更好了。”
听到苏淮的主意,张宁的眼睛一下就亮了。但她想得多,又忍不住看向了婆婆和大嫂。
“挣钱顾家是正事儿,孩子就留这边我帮你们看着。”孙氏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
自打上门提亲之后,孙氏是对这个二儿媳妇有点小意见,但她对儿子、孙子,那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小宁,把孩子交给我和咱妈,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再说了,你现在不也给孩子断奶了嘛,又不用你天天喂。家里只要有奶粉就行。林子这孩子也半岁多了,该贴补点其它吃食了。”张蕊替婆婆补充道。
“那可太好了。小洛,你看这样行吗?”张宁突然又意识到丈夫是一家之主,她又问起了苏洛的意见。
“咱大哥说行那就行。大哥,现在好像不让私人开店吧。你有什么办法?”
“找街道挂靠一下就行。每个月给街道办里交点钱,他们也乐意得很。”这样的事苏淮都不用去打听,上辈子就打听清楚了。
“那就更没问题了。”苏洛表示赞同。
“大哥,那我就跟着你干。”张宁这才表示同意。
苏淮对于张宁这种反应,还是很满意的。前世里的张宁,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而今世她好像顾忌更多了些,心也没有那么野了。苏淮很喜欢这样的张宁。
“咱们丑话说在前头,亲兄弟也得明算账。进木料的钱我出,租门脸的钱我出。这些都算是我出的股本,你不能参与分成,小宁,你没意见吧。”
“我没意见。这都是应该的。”
苏淮点了点头。他知道在合伙做生意方面,张宁还是很讲究原则的。今天这些话,他不是讲给张宁听的,主要是讲给孙氏、苏洛、张蕊听的。
“每件家具的手工钱我来算,加上咱们的成本,就是咱们家具的进货价。你看着多少钱合适,你就自主定价往外卖。这挣的钱,咱们两家四六分成,我四,你六。”
“这可不行,大哥,咱们五五分吧。”张宁有她自己的原则。她天生就会做生意,她很讲究生意的长久。
“我说四六就四六。因为我还挣了手工钱。要不是我出钱租门脸,我找关系去挂靠,我都想你卖多少都是你自己挣的。咱们就这么定了。”
张宁想了想,不再坚持,她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一顿饭的工夫,苏淮的第一个商业展望,就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
苏淮是一个行动派,和张宁商量好之后,他趁夜拎着东西找到了街道办的王主任。
也许是因为苏家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的原故,王主任对苏淮更加客气、热情了。
“大淮,你说你这孩子,次次来都拎东西,这不就显得咱们娘俩生疏了嘛。”
“王姨,你是我姨,我来看望你,哪有空着手的道理。我要是真空手来,我妈都得骂我不懂事儿。”
“你这孩子,下次可不许了。”王主任开心地收下东西。
“对了姨,这块鲜肉别看着瘦,金贵着呢。这可是鹿肉,你家小孙子别给他吃。这玩意是大补,也只适应大人和老人。”苏淮又交代了一句。
“呦,这可是好东西。我听你叔说过,这玩意还治手脚冰凉。谢谢大淮你了。”一听到稀罕东西,王主任更加高兴了。
等王主任把东西收起来,她这才坐下来陪着苏淮聊天。很快娘俩就进入了正题。
“……实话实说哈王姨,现在是不准私人做买卖。但是如果我挂靠在咱们街道办……”
“‘挂靠’?什么叫挂靠?”王主任不明白这个从苏淮嘴里新出现的词。
“这个……怎么解释呢。就这么说吧,我个人开这个买卖,但名头上我得说是咱们街道帮助困难群众开的。这样一来,就不能完全算是私人买卖了。当然,既然打着咱们街道办的名义,那么街道办自然是要挣点钱的。所以,我们这个小买卖,不管每个月挣不挣钱,都得上交街道上一定金额……”
苏淮尽量让自己的话通俗易懂,尽量让王主任认为小买卖挣不了多少钱。
王主任对于各种政策那是相当明白的,她一听就懂了,这是苏淮在钻政策的空子,但绝对不算私人行为的投机倒把。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且王主任听到苏淮愿意每个月交街道一些钱之后,她更觉得可行了。于是她不住地点头。
“大淮,你的意思是说,相当于我们街道上又开了一个很小的街道工厂。只是这个小厂里面,只有你和你兄弟媳妇干活。”
“对,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吧……王姨,我就问您,咱们街道上的三个小工厂,每个月挣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