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九
邓鑫元在教育领域始终秉持“双线并行、互促共进”的思路,一手抓继续教育改革,推动资源下沉、模式创新,让优质课程走进乡镇、惠及基层;一手深耕教学管理,从机制突破到人才培养细节,系统性破解学校发展难题。
针对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痛点,他率先推出“双融双促”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将在研项目转化为课堂实践案例,同时把校本教材开发、学生科创指导等教学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打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固有倾向。为解决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问题,他又牵头打造“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大一组织企业车间认知实习,让学生触摸真实生产流程;大二以行业需求为命题开展课程设计竞赛,倒逼知识落地;大三推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鼓励学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两项改革推行两年,成效显着:学校教师评教优秀率较往年提高25%,机械、电子等核心专业学生科创获奖率同比增长30%;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上手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满意度提升40%,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跃升。
而在科研创新领域,邓鑫元牵头的“高精度机械动态测试系统研发”项目,更书写了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面对西方在机械测试技术上的垄断,他带领团队耗时两年,攻克“多通道同步采集”“纳米级精度校准”等8项核心技术,研发出的测试系统精度达0.001mm,较国外同类产品提升30%,成本却仅为其1\/3。这项成果不仅斩获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更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为国内20余家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
他还注重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项目技术原理、研发过程编写成《机械动态测试技术》校本教材,开发12个虚拟仿真实验模块,让学生在课堂上“零距离”接触尖端技术;依托项目组建的“精密检测技术创新团队”,更培养出1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3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完美实现“科研育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那天,邓鑫元攥着烫金的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证书,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会议室里,镁光灯如正午阳光般刺眼,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将他簇拥在荣誉中心。可他耳畔始终萦绕着实验室那台德国进口检测仪器的“嗡鸣”——那是项目攻坚最关键的半个月里,团队成员裹着睡袋蜷缩在实验台旁时,最熟悉的背景音。
证书封面的鎏金纹路熠熠生辉,“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几个字庄重醒目,邓鑫元却觉得指尖发烫,像握着一块烙铁。他侧头望向会议室墙上的学校沿革图:这所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省属理工科院校,曾因地处内陆、资源有限,在省内高校排名中长期徘徊中游,直到三年前他牵头组建科研团队,学校科研实力才迎来突破性进展。
当年组织部门任命他为常务副校长时,整个教育系统都没预料到,他牵头的“高精度机械动态测试系统研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在短时间内突破西方双重封锁。这项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让学校在省委书记“打造理工科样板高校”的战略中,跨出里程碑式的一步。上周省教育厅发来的贺电,还称其“为全省重点科高校发展树立标杆”。
“邓校,恭喜啊!这下咱们学校可真是扬眉吐气了!”教务处处长陈岚快步上前,笑容真切,“有了这个特等奖打底,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把握至少提高三成,明年招生肯定能吸引大批优质生源!”
邓鑫元勉强扯出笑容,指尖的证书仍烫得他心慌。他下意识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藏着一张泛黄便签,是原校长陈铭的字迹:“应急经费三百万已协调,放手干,学校是你们的后盾。”
他清晰记得项目攻坚最艰难的日子:七月酷暑,实验室空调坏了,室内温度飙升至三十五度以上,团队成员每天喝十几瓶矿泉水,衬衫湿了又干,析出一圈圈盐渍。陈铭校长曾看到博士生张磊趴在实验台啃面包,眼眶泛红,拍着他的后背说:“你们这群孩子,是学校的底气,也是国家的希望。”
原党委书记刘明泉为经费更是跑前跑后。当时学校财政紧张,三百万应急经费需从其他项目调剂,不少部门负责人有抵触情绪。刘明泉连续开了三天协调会,最后拍着桌子说:“科研是理工科高校的命根子!这个项目能打破国外垄断,别说三百万,五百万也得凑出来!”三天后,经费顺利到账,解了团队燃眉之急。
如今物是人非:陈铭校长一个月前调任省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临走前嘱咐他“既要抓好科研,也要兼顾管理,学校未来靠你们年轻人”;刘明泉书记即将升任副市长,分管科教文卫,上周还特意来电,让他“继续发挥科研优势,为学校争取更多资源”。这份荣誉的背后,藏着太多人的支持与期盼,也让邓鑫元更清楚肩上的责任——既要守住教学科研的成果,更要带着学校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