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步骤都了然于心。
很快,电影便开始放映了。
娄晓娥选的这部新片来自战斗国,
是一部艺术电影。
这个时期,战斗国的艺术正值巅峰,
涌现出不少世界名作。
不过她选的这部并不在其中。
“何师傅,你真会放电影啊!
太厉害了!”
娄晓娥惊喜地发现,
何雨柱不仅会操作,手法还十分稳健,
画面几乎看不出抖动。
“小事一桩。”
何雨柱笑了笑,继续为她放映。
放映过程中,两人不再交谈。
娄晓娥全神贯注于剧情,
何雨柱却看得昏昏欲睡。
他本就对艺术电影兴趣不大,
觉得还不如看抗战片有意思。
要说这个年代的国产电影,
确实屈指可数,
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部。
也难怪娄晓娥会找战斗国的片子来看。
“何师傅,你看过这部电影吗?”
娄晓娥注意到何雨柱一直在打哈欠。
“不好意思,打扰到你了吧。
这电影我没看过。”
何雨柱老实回答。
“只是觉得片子有点无聊。”
何雨柱的言辞令娄晓娥微微蹙眉。
“他说电影乏味,岂不是在暗指我品味差?”
“哼,倒也说得通。”
“他一个厨子,哪懂得欣赏艺术!”
电影落幕,已是下午三点光景。
娄晓娥仍觉意犹未尽,便请何雨柱再放一部老片。
这次是部战争题材,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依旧出自战斗国之手。
何雨柱此番不再只是机械操作放映,他一面播放,一面向娄晓娥解析影片情节、历史脉络,乃至双方军力对比。
娄晓娥暗自诧异:在她眼中,何雨柱本该只是个精通厨艺的厨师,至多再多一项放映技能,未曾想他对历史掌故也如数家珍。
他的讲解恰如其分,填补了影片未尽的细节,让原本对剧情似懂非懂的娄晓娥豁然开朗。
此刻的何雨柱已不仅是放映员,更像一位洞察剧情的影评人,将影片脉络梳理得清晰透彻。
最令娄晓娥惊讶的是,这部战斗国原声影片并无中文字幕。
“何师傅,您还懂战斗国语?”她忍不住惊叹发问。
“一窍不通。”何雨柱坦然摇头。
虽不识战斗国语言,前世痴迷历史的他却对这段往事了然于胸。
娄晓娥顿时明悟:眼前之人绝非普通厨役或放映员这般简单。
“他究竟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份好奇,在她心底悄然滋长。
两部影片放毕,暮色渐临。
娄晓娥欲留何雨柱共用晚餐,却被他以归家不宜过晚为由婉拒。
何雨柱心中暗忖:“不过是想让我再展厨艺罢了,休想得逞。”
实则他错怪了娄晓娥——她只是渴望多些交谈,多些了解。
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某种情愫已悄然萌发。
临别时,何雨柱忽问:“府上有杂志可借阅否?”
“自然有!我带您去挑。”娄晓娥欣然引路至书房,语气中带着藏家的自豪,“各种类型一应俱全!”
踏入书房,何雨柱不禁暗叹:不愧是望族,整面书墙林立,气派非常。
“杂志都在这儿,”娄晓娥指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刊物,“随意挑选便是。”
穿越至此,物质生活尚可适应,精神世界的贫瘠却令人倍感煎熬——无网络时代的信息荒漠,实在难熬。
没有游戏,没有电视,连广播节目也听不到。
晚上一进门,何雨柱就只能洗漱休息。
这让习惯睡前放松的他相当不自在。
想找几本杂志翻翻,可轧钢厂连个图书室也没有。
临离开娄家时,何雨柱随口问了一句。
想着娄家这样的大户,闲暇时间多,家里总会有些杂志。
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
何雨柱随手拿起几本。
先看见的是《大众电影》。
这本杂志50年代就在上海创刊,八十年代巅峰时发行九百多万册。
何雨柱没想到这个年代就有电影杂志了。
但翻了翻,觉得没什么意思。
片子老掉牙,影评也粗糙,配图还是手绘的,花花绿绿,他不喜欢。
当然,何雨柱是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这不公平。
第二本是《新观察》。
何雨柱没听说过。
翻了翻,全是散文,不少未成名作家的作品都有刊载。
对散文毫无兴趣的他,又把杂志放下了。
“嘿,还有《故事会》!”
他有点惊讶,这年代居然就有《故事会》。
要知道,这曾是他前世的厕所读物。
这本还是创刊号,封面简陋,蓝底白字,连张图都没有。
何雨柱饶有兴致地翻了翻。
没有广告,内容也少,大多是些小笑话,故事浅得像小学生写的。
“这些杂志真没法看。”
何雨柱很失望,但也早料到了。
这个年代的杂志受时代所限,又不能私人办刊,全是单位发行,能好到哪去。
不过他还是找出几本能打发时间的。
《国家地理》这时候已经有了,质量明显高出一截。
《连环画报》也让他惊喜,这年代连环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不少大家正从此起步。
“这是什么?”
书桌上,何雨柱发现一本插图精美的杂志,旁边还放着一本写满字的工作簿。
他拿起那本杂志细看,全是战斗国的文字。
难怪插图质量甩开其他杂志几条街,色彩丰富,纸质也好。
封面字母他认得——《t-m》,译成中文是《科技与青年》。
何雨柱瞥了一眼工作簿上的字,娄晓娥竟懂战斗语,正在翻译这本《t-m》。
“娄小姐,你家连《t-m》都有!”
“厉害啊!”
何雨柱由衷赞叹。
“你也知道《t-m》?”
娄晓娥感到十分惊讶。
按照她的了解,何雨柱不过是轧钢厂的一名炊事员,按理说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t-m》这种杂志。
事实上,何雨柱也确实没有真正读过《t-m》。
只因为前世他是一个科幻小说迷,尤其喜欢战斗国的科幻作品。
而《t-m》在战斗国科幻领域堪称开山鼻祖,
不仅代表了社会主义科幻审美的巅峰,
更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
何雨柱在前世研究战斗国早期科幻时,
就注意到不少作家对《t-m》推崇备至。
“我只是听说过,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本杂志。”
何雨柱解释道。
“原来如此,何师傅也喜欢科幻文学吗?”
娄晓娥仿佛找到了知音。
她平时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古典音乐,另一个就是科幻小说。
可惜身边亲友中,没有人有相同的兴趣。
她只能独自钻研,平时闲来无事,
就会翻译一些战斗国的科幻杂志,特别是《t-m》,
一边锻炼语言能力,一边打发时间。
“是的,娄小姐,我一直很喜欢科幻小说,
最近自己也尝试在写一篇。”
何雨柱的话让娄晓娥再次惊讶。
“你也在写科幻?”
她脱口而出,显然自己也正从事这方面的创作。
“难道娄小姐也写吗?”
何雨柱问道。
“没错!”
娄晓娥毫不迟疑,立刻从书柜里取出了另一本笔记簿。
难得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她格外兴奋。
“何师傅,请你指教。”
何雨柱微微笑了笑,觉得娄晓娥性格活泼,
有点像自己的妹妹何雨水。
他翻开笔记簿,书名是《飞向月球》。
简单浏览后,何雨柱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月球探险的故事,
明显受到《t-m》风格的强烈影响。
这个时期,战斗国的太空计划领先世界,
科幻作品也大多聚焦太空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国早期的科幻作家多为真正的科学家,
因此作品往往非常严谨,属于典型的硬科幻。
娄晓娥的故事虽然模仿了这种风格,
但科学知识储备尚有不足,
叙事中夹杂了不少漏洞,
原本的月球探险故事,被她写成了爱情主线。
“嗯……很不错!
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何雨柱诚恳地评价道。
这并不是客套话,而是站在这个时代的视角来看,
娄晓娥能写出这样的内容,已经非常前卫。
毕竟当时国内杂志上的文章大多远不及此。
完全没法看。
真是让人眼睛疼。
“咦——何师傅好像对我的作品不太满意啊。”
娄晓娥对自己写的故事信心十足。
原以为一定能震撼到何雨柱,
谁知他看完之后反应这么平淡。
她心里有点不服。
“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何雨柱急忙否认三连。
“那能不能让我也看看你写的小说呢?”
娄晓娥提议,
“这样才公平嘛!”
何雨柱苦笑着摇摇头,心想:
“我就是随口一提,
这姑娘还真较上劲了!
既然这样,可别怪我打击你。”
他假装思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