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六年的秋天,陕西延州大营里,老将种谔盯着手中的兵符直发愣。这枚调兵虎符他用了二十年,今天却被告知要交还给朝廷。
\"什么意思?\"他问前来传令的枢密院特使,\"老夫这个安抚使,往后连自己的兵都调不动了?\"
特使陪着笑脸:\"种老将军,这是朝廷新规。往后打仗的管打仗,练兵的管练兵,各司其职。\"
种谔气得把虎符往案上一拍:\"胡闹!这是要自毁长城!\"
一、百年积弊
此时在汴京皇宫里,王安石正在给赵顼讲解军制改革的必要性。
\"陛下可知我朝军制最大的弊端何在?\"
赵顼想了想:\"莫非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正是!\"王安石击节赞叹,\"太祖皇帝为防止藩镇割据,定下'更戍法',让将领轮流驻防,士兵轮流戍边。这固然避免了军阀坐大,却也导致将领不熟悉部队,士兵不服从指挥。\"
他拿出一份战报:\"去岁西夏犯边,我军明明人数占优,却屡战屡败。为何?就是因为主将刚到任三个月,连手下将领都认不全!\"
赵顼神色凝重:\"先生说得对。这个问题,确实该解决了。\"
\"所以臣拟定《将兵法》。\"王安石展开一份奏章,\"在全国设立一百多个'将'的编制,每将统兵三千到一万人。将领固定带兵,士兵固定归属,再也不会出现临阵换将的窘境。\"
赵顼仔细看着奏章,突然指着一处问:\"这个'监军'制度为何保留?\"
\"这是为了制衡。\"王安石解释,\"将领权力过大也不行。监军由文官担任,负责监督,但不干涉作战。\"
年轻皇帝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好!先在陕西四路试行。\"
二、西军震荡
诏书传到西北,立即在边军中掀起轩然大波。
最受震动的要数种家。种氏三代为将,在西北根基深厚。如今新法一下,种谔被任命为\"鄜延路第一将\",听起来威风,实际权力却大不如前。
\"荒唐!\"种谔在府中大发雷霆,\"我种家经营延州二十年,现在让我只管五千人?其他部队都不归我调遣?\"
更让他恼火的是,朝廷派来的监军是个叫徐禧的年轻文官,才三十出头,连战场都没上过。
\"让个书生来监督老夫打仗?\"种谔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与种谔的愤怒不同,一些中下层将领对新法很是欢迎。
游击将军杨惟忠在接任\"环庆路第七将\"时,兴奋地对部下说:\"好事啊!往后咱们就是固定编制,再也不用三个月换一个地方了!\"
他手下的士兵也很高兴。一个老兵说:\"终于能跟着熟悉的将军打仗了!以前每换个将军,就得重新适应,太折腾了。\"
但监军制度的设立,让所有人都感到别扭。
三、文武之争
徐禧到任第一天,就与种谔发生了冲突。
\"种将军,\"徐禧拿着花名册,\"这些士兵的籍贯为何没有详细记录?\"
种谔强压怒火:\"徐监军,当兵打仗,问那么细做什么?\"
\"这是朝廷规定!\"徐禧寸步不让,\"每个士兵的来历都要登记造册,这是为了防止吃空饷!\"
\"你!\"种谔拍案而起,\"你在怀疑老夫吃空饷?\"
\"下官不敢。\"徐禧不卑不亢,\"只是按规矩办事。\"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军营上演。文官监军拿着朝廷的令箭,对军中事务指手画脚。将领们觉得束手束脚,监军们则认为自己在履行职责。
消息传到京城,文彦博忧心忡忡地对同僚说:\"要出事啊!让文官干涉军务,这是取乱之道!\"
四、初露锋芒
尽管争议不断,将兵法还是展现出它的优势。
这年冬天,西夏再次犯边。与往年不同,这次宋军的反应快得出奇。
杨惟忠率领他的\"第七将\"迅速出击,在横山一带设伏。因为部队都是跟他多年的老兵,配合默契,一举歼灭西夏骑兵五百人。
\"痛快!\"得胜归来的杨惟忠兴奋地说,\"要是往年,光熟悉部队就得一个月,哪有这么顺当!\"
更难得的是,这次作战中监军制度也发挥了作用。徐禧虽然不懂军事,但他严格监督粮草补给,确保前线将士没有后顾之忧。
\"这个书生,倒也不是全无用处。\"连种谔都不得不承认。
捷报传到京城,赵顼大喜过望:\"好!看来这将兵法确实有效!\"
王安石趁热打铁:\"陛下,应该立即推行到全国!\"
五、暗流汹涌
然而,改革的阻力比想象中更大。
以曹太后为首的后宫势力首先发难。这位经历过仁宗、英宗两朝的老太后,对改变祖制深感不安。
\"皇帝,\"她在一次家宴上说,\"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自然有他的道理。兵权之事,关乎社稷安危,可不能儿戏啊!\"
赵顼恭敬地回答:\"皇祖母放心,孙儿心中有数。\"
更强大的阻力来自军功世家。
这天,几个将门之后聚在种谔府上喝酒,个个义愤填膺。
\"这分明是要削咱们的权!\"
\"什么将兵法,就是信不过咱们这些老将!\"
\"再这么下去,大宋就没有咱们的立足之地了!\"
种谔一直沉默不语,最后才说:\"且看吧。若是新法真能强军,咱们受点委屈也值得。\"
但他心里明白,这些将门世家绝不会善罢甘休。
六、监军乱政
就在将兵法看似顺利推行时,危机不期而至。
在河东路,监军李舜举与主将王韶的矛盾激化。李舜举仗着是王安石的门生,对军务横加干涉。
\"王将军,这次的作战计划不行!\"李舜举指着地图说,\"应该从东面进攻!\"
王韶强压怒火:\"李监军,东面是悬崖,部队展不开。\"
\"我不管!\"李舜举蛮横地说,\"这是王相公的意思!\"
迫于压力,王韶只好改变计划。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损兵两千。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
\"看看!看看!\"文彦博在朝堂上痛心疾首,\"外行指挥内行,岂有不败之理?\"
王安石脸色铁青:\"这是个别监军的问题...\"
\"又是个别问题!\"司马光的门生刘挚打断他,\"王相公,你的新法怎么到处都是'个别问题'?\"
赵顼也很生气:\"这个李舜举,立即革职查办!\"
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七、艰难前行
经历这次挫折,王安石不得不对将兵法进行调整。
他重新明确监军的职责:只管监督,不得干涉作战。同时加强将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指挥能力。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到了熙宁七年底,边境的战事明显好转。宋军胜多负少,西夏不再敢轻易犯边。
一天,赵顼巡视西郊大营,看到士兵们正在认真操练。与往年不同,现在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将士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看来将兵法还是有效的。\"赵顼对陪同的王安石说。
王安石却不敢居功:\"这都是将士用命。\"
但他心里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将兵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
这天晚上,王安石在书房里翻阅各地将领的履历。儿子王雱进来,见他愁眉不展,忍不住问:\"父亲在为何事烦恼?\"
\"在为大宋选将。\"王安石叹了口气,\"既要懂军事,又要忠心耿耿,还要能应付那些监军...难啊!\"
窗外秋风萧瑟,变法之路依然漫长。但无论如何,军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
(第四卷 第十四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