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衙门大堂内,赫寿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刻意的颤抖,但是这话里的意思,这堂上的人精们一个个可都是明明白白,他赫寿把粮道滞留原因一口咬定全推给“通惠河淤塞”,这样既撇清了自己的责任,又给了八爷一个台阶,八爷可以拿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刀,这样交差完全没有问题。毕竟张鹏翮前不久才因康熙南巡时河道治理不力被康熙斥责,此刻再扣上“淤塞致漕运延误”的罪名,既顺理成章,又不会牵扯八爷自己人,算盘打得噼啪响。
胤禩指尖停在公案上,目光扫过赫寿汗湿的鬓角,又落在他身后一众官员紧绷的脸上——粮道周大人垂着头,指节无意识地抠着朝服下摆;通判李大人眼神躲闪,时不时偷瞄赫寿,显然是在等上司给信号。这些人都是八爷党多年经营的人脉,赫寿这么一说,众人那不是瞬间就明白了,借张鹏翮的名头结案,既给康熙交差,又能让八爷落得贤名。
“淤塞?”胤禩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压人的分量,“通惠河去年冬天才刚疏浚过,户部拨了两万两银子,当时奏报说‘河道深宽,可保三年无淤’,怎么才过半年,就淤塞到能拦得住十二艘粮船?”
这话一出,赫寿一时无语哽咽,这……这剧本……怎么不对啊!脸上的血色瞬间褪了几分,连忙躬身辩解:“回八爷,去年疏浚的是上游河段,下游靠近张家湾码头处,因船工往来频繁,泥沙沉积快,才……才出了淤塞的状况。”
“哦?下游淤塞?”胤禩拿起案头一本泛黄的账册,指尖在某一页上点了点,“那这本《漕运河道维护册》上,为何记录着‘本月初一,漕运衙门拨银五百两,用于通惠河下游清淤’?初一清淤,初三就淤塞到拦船,这泥沙是会自己长腿,还是清淤的人把银子揣进了腰包?”
账册是他来之前特意从户部调的,此刻亮出来,赫寿的脸“唰”地白了,嘴唇动了动,半天说不出话来——八爷这啥意思啊这是,自己的账也这样查?他不会是想拿我们这些人祭旗吧,这样一想,赫寿不禁有点慌了。
胤禩合上册子,目光重新落回赫寿身上:““赫大人,京畿之地的粮草转运,关乎朝堂安危、百姓生计,一着不慎,便是上负君王信任,下负黎民期盼。本贝勒素来叮嘱你们谨慎办事,可你们倒好,上下勾结,敷衍塞责,把漕运当成谋私的工具,弄到如今粮草滞留的境地,难道不觉得痛心吗?”
赫寿心沉到了谷底,这话说的太重了,但他不是轻易缴械投降的人,他硬着头皮道:“八爷,奴才们已经尽力了,这通惠河淤塞还需查证,望八爷宽恕一二。”
胤禩没应声,只是看着他的样子,心里着实有些惊叹——这大清朝官员贪污腐败的素质也是极好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还依然能处变不惊,依然可以与他这个八贝勒顶缸,他只能另寻他法再找些证据了。毕竟他的那本账册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个赫寿的问题,而只抓小虾米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另外他还需要通过敲山震虎,搞掉赫寿,再筹备粮草钱粮应对黄河大水。
这是一旁的胤禵凑到胤禩耳边低声道:“八哥,这赫寿是不想轻易就范了,我原本以为他对八哥忠心耿耿,现在看来不过是利益驱使罢了。”
胤禩微微点头,心里已有了主意。他抬眼看向赫寿,语气缓和了些:“既然如此,那就先歇息一晚,明日再议。”
当晚,漕运总督府灯火通明,堪比王府盛宴。前厅里,鎏金烛台燃着上好的龙涎香,照亮了满桌的珍馐:清蒸松江鲈鱼、红烧鹿筋、烤乳猪摆得满满当当,酒壶里倒出的是三十年陈的绍兴黄酒,连盛菜的盘子都是描金的官窑瓷。赫寿请来了通州最有名的戏班,伶人们穿着绫罗绸缎,在台上唱着《长生殿》,丝竹之声隔着几条街都能听到。官员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时不时有人奉承十四爷和八爷,场面热闹非凡。
可总督府墙外的小巷里,几个漕运脚夫蜷缩在破草席上,就着冷硬的窝头啃咬,连口热水都喝不上。不远处的粮行门口,一个老妇人抱着饿得哭啼的孩子,哀求掌柜赊半升米,却被掌柜挥手赶走,嘴里还骂着:“现在粮价涨得这么快,赊给你,我喝西北风去?”更远处的码头边,几个船工正借着月光修补漏了的船帆,他们的手上满是裂口,却连双像样的手套都没有——白天挣的工钱被层层克扣,连糊口都难。
胤禩坐在宴席上,听着耳边的丝竹声、劝酒声,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他借口更衣离席,站在府衙的回廊上,看着墙外那片漆黑的街巷,隐约能听到孩子的哭声和脚夫的叹息。这便是所谓的“康熙盛世”?一面是官员们的声色犬马,一面是百姓们的饥寒交迫,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他更坚定了自己要拿到那把椅子的决心。若他是那皇帝,这天下他不希望是这个样子。
宴会散后,胤禩回到后院住处,胤禵早已等在屋里。不等胤禵开口,胤禩先说道:“明日再议只是幌子,咱们真正要做的,是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胤禵眼睛一亮,“八哥是想去码头、粮仓那边,听听真正的实情?”
“没错。”胤禩点头,语气坚定,“赫寿和这些官员早已串通好,靠查文书、审官员根本查不出真相。只有去码头问问船工,去粮仓看看存粮,去脚夫住的地方听听他们的抱怨,才能找到赫寿贪腐的实据,也才能摸清漕运系统到底藏了多少粮草和赃银。”
胤禵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我倒要看看,这漕运系统里到底藏了多少见不得人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