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渡房安顿下来,生活重新步入平稳的轨道后,念晴并没有闲着。作为一名学习型妈妈,她深知早期启蒙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玥玥,她对女儿的教育规划也悄然提上了日程。
当然,这个阶段的“启蒙”,绝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充满爱意的互动和引导。念晴给玥玥的“第一堂课”,就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开始。
第一课:感官探索。 念晴不再是简单地给玥玥一个玩具,而是会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观察、触摸、聆听。她会拿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在玥玥眼前慢慢移动,告诉她:“玥玥,看,这是苹果,红色的,圆圆的。”然后让玥玥用小手摸一摸苹果光滑冰凉的表面,再拿到她鼻子前让她闻一闻果香。不同的蔬菜、水果,家里的各种安全物品,都成了玥玥探索世界的教具。
第二课:语言浸泡。 念晴变成了一个“小话痨”。无论做什么,她都会用清晰、缓慢的语言对玥玥描述。换尿布时,她会说:“宝宝抬抬小屁股,妈妈给我们换干净的尿布啦。”喂饭时,她会说:“啊——张嘴,吃一口香香的南瓜泥。”她还会给玥玥读色彩鲜艳的布书,指着上面的图画,一遍遍地说:“这是小狗狗,汪汪汪;这是小猫咪,喵喵喵。”尽管玥玥还不会说,但她乌溜溜的大眼睛会专注地看着妈妈的嘴型,小脑袋在飞速地吸收着这些语言信息。
第三课:音乐与节奏。 念晴发现玥玥对声音特别敏感。她下载了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和欢快的童谣,在玩耍或睡前播放。她还会抱着玥玥,随着音乐轻轻摇摆,或者用手打着简单的拍子。有时,天赐状态好时,也会加入进来,用他恢复了些许气力的声音,哼唱一些简单的旋律。音乐成了家庭氛围的调节剂,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玥玥的乐感。
第四课:大运动发展。 小小的客厅被开辟成了玥玥的“运动场”。地板上铺了柔软的爬行垫,周围用靠垫做安全围挡。念晴会用玩具引诱玥玥向前爬行,会扶着她练习站立和迈步。林心大也常常加入,她经验丰富,知道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运动,比如把玩具放在稍远一点的地方,鼓励玥玥爬过去拿。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比如玥玥能独自站稳几秒钟,都会引来全家的欢呼和鼓励。
这些“课程”并非严格的时间表,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林心大非常支持念晴的做法,她常常感慨:“现在养孩子真讲究,我们那会儿,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但她也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用她那些老童谣和充满生活智慧的故事,给孙女的启蒙教育增添一份传统的韵味。
天赐更是女儿“早教课”最忠实的观众和参与者。虽然他不能进行剧烈的互动,但他会坐在沙发上,微笑着看着妻子和母亲与女儿玩耍,用眼神和话语给予鼓励。他觉得,看着女儿一天天变得聪明伶俐,是他康复路上最好的精神良药。
玥玥的“第一堂课”,没有黑板和课本,却充满了爱、耐心和智慧。 它发生在温暖的怀抱里,在游戏的欢笑中,在每一天的日常对话里。在这个小小的过渡房里,知识的种子正被悄然播撒,它们将在爱的浇灌下,伴随着玥玥的健康成长,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