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大带着天赐搬去公婆家后,尹有才的饭店,成了马春华一个人的“舞台”。她敏锐地察觉到尹有才因家庭变故而心烦意乱,这正是她巩固地位、甚至“上位”的大好机会。
于是,马春华表现得更加卖力。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后厨切配,开始主动插手前台的管理。她以“尹老板最信任的人”自居,对服务员呼来喝去,对老员工指手画脚,甚至对掌勺的大师傅的菜品也敢妄加评论。
“张师傅,这菜口味是不是重了点?现在讲究清淡养生!”
“小李,这桌客人等了多久了?怎么还没上齐?快去催!”
“王姐,这账目对了好几遍都对不上,你是不是算错了?”
她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嗓门洪亮,态度强势,俨然一副“老板娘”的派头。起初,一些员工碍于尹有才的面子,或者看她确实能干,还勉强忍耐。但时间一长,大家的不满情绪日益积累。
马春华的本意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帮尹有才分忧,博取他的欢心和依赖。但她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
1. 越俎代庖,失了人心:饭店的老员工都是跟着尹有才打拼多年的,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尊严。马春华一个后厨切配的,突然跳到前台指手画脚,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职权,引起了普遍的反感。
2. 能力有限,暴露短板:管理饭店并非光有嗓门和干劲就行,需要人情世故、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马春华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没提高效率,反而制造了不少混乱和矛盾。有几次因为她的错误指挥,差点导致客人投诉。
3. 急于求成,惹人生疑:她表现得过于急切,对尹有才的生意过分“上心”,其觊觎“老板娘”位置的野心昭然若揭,这让一些明眼人看在眼里,心生鄙夷。
尹有才起初确实觉得马春华“能干”、“贴心”,帮他分担了不少琐事。但渐渐地,他开始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厨师长老张私下找他抱怨,说马春华不懂装懂,干扰后厨秩序;领班王姐委婉地表示,前台管理有既定流程,马春华的插手让大家无所适从。
更让尹有才恼火的是,有一次,马春华竟然自作主张,以“成本控制”为由,擅自降低了一批食材的采购标准,导致菜品质量下降,被几个老主顾当场指出,弄得尹有才十分难堪。他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并紧急更换食材,损失不小。
这件事让尹有才对马春华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女人或许有点小聪明和干劲,但格局太小,目光短浅,难堪大用。她那种市井泼妇式的管理方式,用在三教九流的后厨或许还能压得住,但放在需要和气生财的饭店台前,简直是灾难。
与此同时,林心大在公婆家的“安分守己”和井井有条,与马春华在饭店的“鸡飞狗跳”形成了鲜明对比。尹母时不时会在电话里对尹有才念叨:“你看看心大,把天赐带得多好,把家里收拾得多利索!哪像你身边那个……听说把饭店搞得乌烟瘴气!你可得长点心!”
两相对比之下,尹有才内心那杆秤,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他开始觉得,林心大的隐忍和顾全大局,虽然“无趣”,但至少能维持表面的体面和稳定;而马春华的张扬和野心,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刺激,却可能毁掉他辛苦打拼的基业。
马春华本想借机上位,却因为自己的短视和跋扈,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引起了尹有才的警惕和不满,更激化了与饭店员工的矛盾。她正在亲手为自己编织一个困住自己的茧。
林心大虽然身在公婆家,但对饭店的风波并非一无所知。她通过一些老员工偶尔的闲聊,大致了解了情况。她心中冷笑,马春华果然按捺不住,开始自取灭亡了。但她并未掉以轻心,她知道,狗急会跳墙,马春华在尹有才那里失势后,很可能会变得更加不择手段。
她需要继续蛰伏,静观其变,等待这把由马春华亲手点燃的火,烧到最旺,也烧到尹有才最痛的时刻。 那时,或许才是她出手的最佳时机。这场由一个女人扭曲心理引发的闹剧,正在不知不觉中,朝着林心大所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