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面的不欢而散,给天赐和苏念晴的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天赐回到唐山后,心情有些低落,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知道,苏父的顾虑是人之常情,要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需要时间和行动。
苏念晴这边,则在家里展开了“攻坚战”。她不断地在父母面前说天赐的好话:讲他工作如何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器重;讲他对母亲和奶奶如何孝顺体贴;讲他为人正直善良,从不怨天尤人。她还把天赐靠自己努力考取北大青鸟认证、在大学期间就勤工俭学的事情都告诉了父母,强调他是一个有上进心、有担当的人。
苏母本就对天赐印象不错,听了女儿的讲述,更加动摇了。她开始劝说苏父:“老苏,你看这孩子,多不容易。出身不好不是他的错,但他能长成这样,说明他本质是好的,也说明他母亲教育得好。咱们看人要看本质,不能一棍子打死。”
苏父虽然嘴上还是硬邦邦的,但心里也开始有些松动。他私下里也托人打听了一下天赐工作公司的情况,反馈都说天赐技术好、人品端正,这让他对天忌的印象分加了不少。
与此同时,天赐也在用行动证明自己。他工作更加努力,项目完成得漂漂亮亮,拿到了丰厚的奖金。他并没有乱花,而是仔细规划,开始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他经常给苏念晴打电话,关心她的工作和生活,但从不催促她给家里压力,表现得非常成熟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天赐对林心大和尹奶奶的孝顺,苏念晴都看在眼里,也时常讲给父母听。这让苏父苏母觉得,一个对家人有责任心的男人,将来对妻子也不会差。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意外。苏母有一天晚上下楼不小心崴了脚,脚踝肿得老高。苏念晴当时在店里忙,一时赶不回去。苏父急得团团转,正要打车送妻子去医院,苏念晴突然想到了天赐,赶紧给他打了电话。
天赐当时正在加班,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刻向领导请假,开车从唐山赶到了省城苏家。他小心翼翼地背起苏母下楼,开车送到医院,挂号、拍片、取药,全程陪护,忙前忙后,没有一丝不耐烦。医生处理时,他还细心地问了很多注意事项,记得清清楚楚。
等到苏念晴赶到医院时,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看着天赐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和真诚关切的眼神,苏母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苏父虽然没说什么,但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许多。
这次突发事件,让苏父苏母真切地感受到了天赐的可靠和担当。出院后,天赐还经常打电话问候苏母的恢复情况,周末有空还会提些水果营养品上门探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天赐用他的真诚、担当和实际行动,一点点融化了苏父心中的坚冰。
几个月后的一天,苏父主动对苏念晴说:“找个时间,让天赐再来家里吃顿饭吧。”
这句话,意味着苏父终于从心底接受了天赐。苏念晴喜极而泣,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天赐。
第二次家宴,气氛完全不同了。苏父虽然话还是不多,但会给天赐夹菜,会问问他工作上的事,态度明显亲切了许多。苏母更是热情洋溢,已经把天赐当成了自家人。
饭后,苏父郑重地对天赐说:“天赐,以前叔叔有些顾虑,希望你能理解。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和你阿姨都看到了你的为人和担当。我们把念晴交给你,放心。以后,你们好好过日子。”
天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能重重地点头:“叔叔阿姨放心,我一定会对念晴好,不会让你们失望!”
至此,天赐和苏念晴的爱情,终于冲破了家庭的阻碍,得到了最圆满的祝福。 这场因出身而起的风波,不仅没有拆散他们,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牢固,也让天赐更加成熟,懂得了责任和担当的分量。
好消息传回唐山,林心大欣慰得流下了眼泪。她为儿子感到骄傲,也由衷地感谢苏念晴这个好姑娘和苏家父母的通情达理。笼罩在这个家上空许久的阴霾,似乎终于被这桩喜事驱散,透进了明亮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