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宋旧制。
枢密院是掌全国军事决策、调兵权、指挥权,是中央最高军事行政与指挥机构。
可直接参与军事决策和执行全流程,是“能调动、能指挥”的实权机构。
大宋推行“重文轻武”,认为文官无兵权野心,可放心掌军权。
通过“二府制”将中书省(掌行政)与枢密院(掌军事)地位平等,互不统属,且都对皇帝负责,以此来避免“相权加军权”的权臣风险。
但即使如此,枢密院也并非独大,它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
军队日常管理由三衙负责,形成了“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将帅临时领兵”的三角制衡。
例如,靖康元年金兵南下。
枢密院根据军情,制定调兵防御计划;
计划经皇帝批准后,枢密院下发“调兵符”给三衙(殿前司等);
三衙根据调兵符,派遣军队至黄河防线;
宋钦宗任命步军都指挥使何灌为临时将领,率兵驻守在南岸的滑州,加固南岸防线,随时准备支援北岸。
战争结束后,将领交回兵权,军队归三衙管理,调兵符回收枢密院。
但这样,会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
何灌在大宋也算名将,结果防守黄河防线时,北岸梁方平的溃败来得太快、太突然,溃兵争抢渡河南逃,河上的桥梁被挤断,无数士兵落水淹死。
何灌的部队在南岸目睹了北岸的惨状,军心瞬间崩溃,“余众皆溃”。
何灌虽然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将(曾与童贯北伐,后在抗金战斗中表现英勇),但在此情况下,他也无法控制住局面,部队一哄而散。
何灌本人一路南撤,后来力战殉国。
不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兵,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令行禁止,更别说普通将领。
崇祯改组枢密院,便是为了让将领练兵领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如今崇祯皇帝要废三衙,以武将执掌枢密院,若是再将旧枢密院的所有权力,包括调兵权,都赋予新枢密院。
那岂不是要让武将拥有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权力,对皇权构成巨大威胁?
崇祯自然不会那么傻。
那如何解决呢?
其实很简单,照搬朱元璋明朝的操作就行。
将枢密院的调兵权分给兵部,只保留统兵权和练兵权。
当然这些话,崇祯不用自己开口,自会有人代为提出。
“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臣建议将枢密院的调兵权,转予兵部!”
李纲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清晰而有力:“枢密院将主管军籍管理和军队训练,确保我大宋之兵马精锐强悍,而兵部,将负责调兵遣将、武官任免以及颁布军事政令!”
“至于军队的最终指挥权,则归陛下御笔亲裁,由陛下亲自‘派将’领兵!”
李纲继续解释道:“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局面:枢密院有兵,但不能擅自调动;兵部有调令,却无直接统帅之兵;而将领,则需皇帝任命、兵部调令、再由枢密院发兵,方能领兵作战!此三者互相制衡,环环相扣,彻底杜绝了武将专权或文官擅兵的可能!”
李纲的阐述,逻辑清晰,滴水不漏,将崇祯皇帝的意图解释得淋漓尽致:
既要发挥武将的军事才能,又要严防其坐大,威胁皇权。
“李卿所奏,甚合朕心!”
崇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改组后的枢密院,类似于大明初期之‘五军都督府’。
其内聚集一群能征善战的将领,负责训练与管理兵马。
对外战争时,由皇帝与将领直接讨论战事,任命主将,而后走兵部调兵之程序,最后由枢密院下辖军队配合发兵。
这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能确保兵权牢牢掌握在皇权手中!
这番改革,不仅是对军制的革新,更是对皇权的巩固。
朝堂上,原本的窃窃私语渐渐平息。
文官们面面相觑,虽然仍有不甘,但李纲的解释,尤其是“三权分立”的制衡之说,让他们找不到可以反驳的漏洞。
若是反对,以什么理由反对?
我文官必须染指兵权?
必须力压武将?
如同天下大乱,还得靠这群臭丘八保家卫国,岂能得罪死了?
崇祯皇帝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见无人反对,笑道:“此番李相国推荐的军制改革,事关大宋百年基业,非同小可,朕决意推行此新制,以振我大宋军威!枢密院及兵部,务必依照此新制,各司其职,精诚协作,为我大宋开创万世太平!”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和,声音在殿内久久回荡。
一场改变大宋命运的军制改革,在金陵朝堂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枢密院改制后,崇祯又顺势着手地方军政革新。
以前大宋各地地方军制混乱不堪,的番号林立。
如刘延庆的镇海军节度使,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刘光世为宁武军节度使.......
将领们习惯于只效忠于自己的“军”,而非大宋的皇帝,这种私兵化的倾向,极易导致军阀割据,地方割据,成为皇权稳固和国家统一的巨大隐患。
靖康之耻前,各地军队各自为战,便是这种弊端的血淋淋写照。
崇祯皇帝对此深恶痛绝,雷厉风行地废除了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军”番号。
取而代之的,是以行省区域命名的军队建制。
他将王彦任命为河北军节度使,刘光世为山东军节度使,韩世忠为南京京营节度使,宗泽为东京京营节度使等。
这一改动看似只是名称的变化,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它旨在打破将领对个人私兵的掌控,将军队的效忠对象从某个将领或某个番号,直接转化为对国家区域的责任,最终统一于中央朝廷。
在新制下,节度使的权力被重新定义。
他们掌管一省之兵权,其秩品为正二品实权,地位与明朝的总兵相当。
这种设计,既赋予了地方最高军事长官足够的统兵练兵之权,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边患和内部动荡,又避免了其拥有过大的行政权力。
崇祯深谙“兵权在手”可能带来的隐患。
为了防止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新的地方军阀,朝廷保留了对其进行调任到其他行省的权力,但明确规定不会频繁调任。
这种策略旨在建立一种平衡:给予将领稳定感,使其能够安心练兵守土,同时又留有中央的制约之手,确保其始终在皇权的有效管控之下。
此外,崇祯皇帝还为这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设计了清晰的晋升通道。
立下赫赫战功的节度使,可以进入中央枢密院,担任枢密副使,再进一步则可晋升为枢密使。
或加武官的最高荣誉,加封正一品太尉虚衔。
这不仅提供了上升空间,激励将领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它将地方的军事精英吸纳到中央权力核心,从体制内部进行分流和整合,进一步削弱地方军阀形成的土壤。
崇祯皇帝的这些改革,并非他刻意去“搬运”明朝的制度,而是基于对大宋官制痼疾的深刻洞察。
宋朝的官制体系,在承平时期或许能有效防范武将专权,但在外患深重的乱世,其弊端便暴露无遗。
冗官、冗兵、冗费,效率低下,军力羸弱。
而明朝的制度,历经宋元数百年的探索与演进,无疑更加先进与实用。
崇祯深知,在国家危亡之际,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他尽可能保留了宋朝原有的官职名称,以避免因全面改制而引起的百官不适、人心浮动,从而耽误宝贵的改革时机。
崇祯通过对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雷霆改革,以及对地方军政体系的重塑,使得大宋朝廷的行政运行变得更加快捷有效,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大宋的未来奠定了新的基础。
史称“南方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