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鸢在太医院的名声,随着一个个成功的病例逐渐传开。从太后到吏部尚书老夫人,再到小皇子,她用精湛的医术打破了“出身农家无真才”的偏见,也让京城的权贵们渐渐知晓——太医院有位苏医正,不仅能治疑难杂症,还心思细腻、待人真诚。
最先找上门的是镇国将军。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将,平日里最是硬朗,却在一日清晨急匆匆赶到太医院,满脸焦虑:“苏医正,求您救救犬子!他这几日吃不下饭,肚子胀得厉害,哭闹不止,太医院的几位御医都束手无策。”
苏清鸢连忙放下手中的医案,跟着镇国将军前往将军府。府中卧室里,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正躺在床上,小脸蜡黄,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时不时发出委屈的哭声。苏清鸢上前,轻轻按压男孩的腹部,男孩立刻疼得叫了起来。
“将军,小公子这是典型的小儿积食。”苏清鸢诊脉后说道,“想必是近日饮食不节制,吃了太多油腻、甜腻的食物,导致脾胃运化不畅,食物积在肠胃里。”
镇国将军恍然大悟:“难怪!前几日他生辰,家里摆了宴席,他吃了不少糕点和肥肉,过后就成了这样。苏医正,您有什么办法能治好他?”
“无需用药,用食疗加推拿即可。”苏清鸢笑着说,“您让人取些山楂、麦芽各10g,与大米同煮成粥,每日早晚给小公子喝一碗,山楂助消化,麦芽能健脾;另外,我教您一套推拿手法,每日饭前饭后各推拿十分钟,顺时针揉按腹部,再按揉足三里穴,不出三日,小公子的积食就能缓解。”
她一边说,一边现场示范推拿手法,动作轻柔,讲解细致。镇国将军学得认真,连平日里的威严都收敛了几分,只像个普通的父亲,满心都是孩子的病情。
果然,按照苏清鸢的方法调理了三日,小公子的积食就彻底好了,不仅能正常吃饭,还恢复了往日的活泼,追着府里的丫鬟到处跑。镇国将军感激不已,特意备了厚礼送到苏府,还当着其他官员的面夸赞:“苏医正不仅医术高,还懂如何照顾孩子,比那些只知道开药方的御医强多了!”
消息传开后,户部尚书夫人也找上了门。这位夫人年近四十,面色苍白,每次月经都疼痛难忍,量少且颜色暗沉,调理了多年也不见好转。“苏医正,我这身子,怕是再也好不了了。”夫人坐在诊室里,语气中满是绝望。
苏清鸢为她诊脉后,轻声安慰:“夫人不必担心,您这是气血不足、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不调。之前的调理只注重补血,却忽略了疏肝理气,才会反复发作。”
她随即开了一张四物汤加减方:当归12g、川芎8g、白芍10g、熟地15g,加入柴胡6g、郁金8g疏肝解郁,再加入黄芪10g补气。“这药方每日一剂,早晚温服,同时您要注意,每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动怒,闲暇时可以去花园散散步,听听戏曲,调理一月,定能好转。”
户部尚书夫人半信半疑地按方调理,没想到仅仅半个月,月经时的疼痛感就减轻了,月经量也渐渐恢复正常。一月后,她再次来到太医院,脸上已泛起红晕,眼中满是笑意:“苏医正,您真是我的救星!我这多年的老毛病,终于被您治好了!”
苏清鸢的名声越来越响,连庆王也派人来请她。庆王的母亲年事已高,常年受风湿痹痛的折磨,每到阴雨天,关节就疼得无法下床,只能靠止痛药缓解。“苏医正,孤母妃的病,就拜托您了。”庆王语气诚恳,眼中满是期盼。
苏清鸢来到庆王府,为老夫人诊脉后发现,老夫人不仅风湿严重,还伴有气血亏虚,若是只用普通的祛风湿药材,恐怕会损伤元气。她思索片刻,说道:“老夫人,您的风湿痹痛已深入经络,需用雪莲入药,搭配针灸,才能祛寒除湿、疏通经络;同时,还要用黄芪、当归等药材补气血,固本培元,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雪莲是珍稀药材,庆王立刻派人四处寻访,终于寻来几支上好的雪莲。苏清鸢将雪莲与其他祛风湿药材配伍,制成药膏,每日为老夫人涂抹关节,再配合针灸治疗,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同时,她还为老夫人开了补气养血的汤药,调理身体。
一个月后,老夫人的风湿痹痛明显缓解,阴雨天时关节虽仍有轻微疼痛,却已能下床行走,再也不用依赖止痛药。庆王对苏清鸢感激不已,不仅将她列为王府的“御用医正”,还在朝堂上多次向皇帝举荐,称赞她“医术高超,仁心仁术”。
渐渐地,苏清鸢的诊室成了太医院最热闹的地方,前来求医的权贵络绎不绝。无论是武将家的孩子、文官家的夫人,还是皇室宗亲,她都一视同仁,用心诊治,从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而区别对待。她会耐心倾听病人的烦恼,详细讲解病因和调理方法,甚至会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药方和食疗方案。
这些权贵们不仅敬佩她的医术,更欣赏她的人品——不卑不亢,真诚待人,从不会因治好权贵的病而邀功请赏,也不会因对方的身份而阿谀奉承。渐渐地,苏清鸢在京城的权贵圈中积累下了深厚的人脉,这些人脉,不仅为她在太医院的立足提供了保障,也为她日后的行医之路,铺就了平坦的道路。
夕阳下,苏清鸢送走最后一位病人,疲惫却满足。她看着诊室里挂满的锦旗,心中明白,这些锦旗不仅是对她医术的认可,更是对她人品的信任。而她,也会继续坚守医者的初心,用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在京城的行医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