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快的进入四月份,在例行的汇报工作、上交参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菌子后,林鸿彬带着张钰琪还去酒精厂、羽绒厂、蛋鸭场逛了一圈。
在回去的路上,张钰琪感叹道:“诶,你们这里的方言好难学啊,我都跟青萍她们学了半年了,还是听不懂你们这边的话。”
刚才一路参观过来,林鸿彬他们习惯的用方言交流,有点冷落了张团支书。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些本地土着有些人普通话说起来是真的别扭,口音还重,林鸿彬都很难听的清楚,只能用本地话交流。
“呵呵,还是不要学了,你以后很难用的上,还是用普通话吧。”
“诶,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啊!”
“哈哈,不用担心普通话推广不了,等国家强大了,全世界的人都想着学普通话。”
“欸,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回林场的第二天,林鸿彬在报纸上看到了转发华夏日报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以“推荐+考试”的形式恢复选拔机制,考试科目覆盖语文、政治、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
考生需满足年龄、学历、政治审查等条件,并由基层组织推荐才能报考。具体流程包括个人报名、群众评选、组织推荐、获得考试资格、参加省区统考、排列分数、院校选择和组织决定等环节,考试时间定在7月中旬。
该《意见》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林鸿彬总结一下,就是今年有高考,不像前两年,工农兵上大学纯粹的靠推荐。(备注)
能高考对知青来说这是大事啊,林鸿彬在午饭时赶紧下令:“饭后全体留下来开会!”
吃完午饭,开始开会。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告诉同志们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你们终生的大事。”林鸿彬故意的停顿一会。
“场长,你倒是快说啊,不要吊我们胃口!”心急的知青催促道。
“对,场长,不要墨迹!”
等吊足了胃口,林鸿彬拿出报纸,并开口念到:“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各地应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
“场长,你直接说结果,这么念我们听不懂!”
“意思是你们一部分人有机会参加高考,你们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了!”
“哇,高考?上大学?教员万岁!”
“大学万岁!”
“高考万岁!”
一上大学就是干部待遇,一毕业就是干部了,能不高兴吗。
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林鸿彬赶紧泼冷水:“别高兴的太早,原则上,来我们林场一年以上的同志我都批准你们去报名,但上级能批准多少人参加考试我不敢保证。
从今天开始,我要求所有的知青,不管有没有达到条件的,都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学的知识,为高考做准备,就算今年用不上,明后年也用的上。特别是中午和晚上,都给我认真地学,林场给你们找老师。”
林鸿彬转头对郭子好说道:“子好,你去学校一趟,把老师们请过来加晚班,傍晚把老师接过来辅导,第二天早上给送回去,我们给加班费,一节课1元钱起步,到时候考上大学了还有礼物。”
林鸿彬对工农兵大学生没有歧视,也不敢歧视,反而是相当的重视。
他重生前的世界,国家领导人里有多位就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且工农兵大学生的高端科学家比例也相当高,不足百万的工农兵大学生里有院士接近50人,这一比例足以让任何教育模式引以为傲。
当然,重生前的世界,很多地方对工农兵学生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但就算被限制,那也是大学生,是与正经大学毕业生做对比的,也比高中生强多了。
“好,我等会就过去。”
“还有,子好、明林、陈斌,你们有合适条件的亲友也送我们林场来,一起上工学习,不过这个上工就没工钱了。还要和他们说明清楚,报名审批权在大队,大队那边先找人沟通清楚。
上级能批多少名额不知道,但肯定不多,过来上夜校了但审批没通过不要怪我们林场没给工钱。”
“只要有老师教,倒贴他们都愿意。”邱明林回道。
“是啊,况且我们林场有电,晚上可以学的挺久的。今年不行不是还有明年嘛。”郭子好也附和道。
“场长,那我还有没有机会上大学?”黄镇山问道。
“你跟子好都是老黄瓜了,还是算了吧,培养几个小不点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林鸿彬一句话怼过去。
一听林鸿彬的话,场下的知青都笑了起来。
“诶~你太打击人了!”黄镇山听后都把脸捂了起来。
“场长,你损人别带上我啊,你说陈斌或明林也好啊!”郭子好没好气的道。
“陈斌和明林好歹是中专生。”
“哈哈哈!”这下知青们都笑的更欢了。
晚上回到家,奶奶在照看两个小家伙,爷爷、祝晓燕和林鸿彬先吃饭,林鸿彬说起上大学的事情。
“爷爷,机会难得,要不把大队符合条件的青年也送到林场,一起学点?”
“这个可以,不过整个大队也就三四个符合条件,就算上报上去,也不知道能批几人。”
“今年不是要开荒吗,还有种了在山里收获的那些水稻吗,给他们挂个开荒青年突击队、良种种植突击队的名头,到时候请县里的人来一趟,应该就有名额了。”林鸿彬给出了个主意。
林爷爷听了之后,扒饭的手停了一下,想了想:“这倒也是个办法,我吃完饭就找人去!”
聊这个话题的时候祝晓燕都没有插嘴,只顾着吃饭。
吃完饭,林鸿彬和祝晓燕回到房间里带娃。
“晓燕,要不你今年一起试试?”
祝晓燕头也不抬,回道:“算了,宝宝还小,等明年吧!”
“明年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了!”
“那就等有机会再说,我想看着宝宝长大!”
“诶,行吧!”
两个世界如此相像,看情况过几年也可以恢复高考了,这时间都够再生养一胎的了。
过了两天石洋大队的送来三个青年人,一个生产队一个。郭子好和邱明林各带来两个青年人,陈斌带了一个。
老师也到位了,林场的补习学校开学了。
古邑高中就开了一个班,各科就一个老师,林场的知青光靠中学的那些老师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所以,林场的这些知识分子没也都没闲着。张启雄和邱南杨兼了数学老师的任务,祝爷爷兼了化学老师,林鸿彬当上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黄镇山当上政治课老师。
由于林鸿彬最近晚上要回家,他的课都是在中午。
林场的其他领导也没办法闲着,郭子好负责每天接送,张钰琪负责后勤。
潘金星老师、郑少远老师来林场跟回家差不多,但其他老师就有点拘谨了。
补习学校首先对一群人进行摸底考试,然后按成绩分班。
一直在准备考试的黄逢乾、徐秋英、王志成三位自然而然的排在前三,而村里送过来的7位年轻人的成绩处于高中生里靠后的位置。
毕竟林场的考核里有学习要求,林场的知青们一直没有中断学习。而从村里来的几位白天在干农活,晚上家里没有电灯,高中毕业几年后基本没有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