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带着沈倦签名的《高等数学解题思路精粹》,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林晚照好不容易筑起的心防上,再次激起了层层涟漪。她几乎是有些慌乱地将书合上,指尖残留着封皮冰凉的触感,以及那两行算式带来的、熟悉的思维冲击。她站在原地,图书馆的安静放大了一切细微的声响,包括她自己有些失序的心跳。
带走吧?这算不算一种打扰?毕竟他已经离开,这本书或许是他无意遗落,或许早已不再需要。
留下吧?可那两行算式,像是一个未尽的对话,一个沉默的挑战,在她备战预赛的关键时刻,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引力。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将书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抓住了一点飘渺的证据,证明那段并肩作战的时光并非全然虚幻。她走到借阅处,用颤抖的手指办理了借阅手续,仿佛在进行某种隐秘的仪式。
回到家,她将这本书放在书桌一角,与沈倦的那本精讲笔记并排。两本笔记,一本是他主动赠与的灯塔,一本是他无意(或许?)遗留的谜题,共同构成了他存在于她学习生涯中的印记。她没有立刻去钻研那两行算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冷静对待的“待研究问题”,先放在了脑后。
当前最重要的,是省级预赛。王老师加大了模拟训练的强度,题目难度直逼历年省赛真题。林晚照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将全部心力投入到最后的冲刺中。系统任务【逆境生长】的进度条在不断推进,每一次独立解决难题,每一次实验方案的优化成功,都让她感觉自己思维的肌肉变得更加结实。
“宿主逻辑思维能力评估:稳步提升。‘潜能激发’道具基础已夯实,后续成长依赖于持续的高强度训练与实践。”系统冷静地分析着她的进步。
她不再害怕那些刁钻的理论推导,也不再畏惧复杂的实验设计。遇到瓶颈时,她会先穷尽自己的思路,查阅各种资料,和吴浩、和王老师激烈讨论。她开始享受这种依靠自己、依靠团队力量攻克难关的过程。沈倦的影子依然会在某些瞬间闪现——比如看到某个特定类型的题目,或者使用某种他常用的简化技巧时——但那种刺痛感逐渐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像是对一位引路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成长的确认。
预赛前三天,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全真模拟。考场就设在省赛的备用场地,严格按照省赛流程进行。四个小时的笔试加上三个小时的实验操作,强度极大。林晚照做得很投入,也很平静。她感觉自己像一名打磨已久的战士,终于踏上了真实的战场。
笔试的最后一道综合题,涉及了她之前一直有些薄弱的“相对论动力学与电磁场耦合”问题。题目给出的情景非常抽象,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物理模型。林晚照蹙眉思考了许久,感觉常规思路都走不通。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先保障前面题目检查时,脑海中忽然灵光一现——不是沈倦的声音,也不是他笔记里的内容,而是那本《高等数学解题思路精粹》扉页上,那两行看似无关的算式所体现出的那种“将不同数学工具创造性结合”的思维模式!
她立刻尝试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平均变化率”思想,与泰勒展开的“局部逼近”思想结合起来,用于处理题目中那个随时间剧烈变化的电磁场对运动粒子的平均效应。这个思路极其大胆,甚至有些冒险,但一旦切入,原本僵滞的问题竟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她心脏狂跳,笔尖飞快地在草稿纸上演算,将这种融合的思路严格地数学化,代入物理情景……当她终于推导出与题目某个关键条件自洽的结果时,距离交卷只剩不到五分钟。她来不及完全验算,只能凭着对自身推导过程的信心,将关键步骤和结论写在了答卷上。
交卷后,她感觉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但精神却有一种极度亢奋后的虚脱感。那道题,她不一定能做对,但她突破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这种感觉,比单纯解出一道难题更让她激动。
实验操作模拟同样不轻松。她和吴浩抽到的题目是“测量一种未知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并分析其色散关系”,提供的器材却有限,且有一个关键部件似乎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数据却因为仪器故障而波动巨大。
“怎么办?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根本不能用!”吴浩有些着急。
林晚照看着那台老旧的分光计,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回想起和吴浩一起修复旧示波器的经历,回想起王老师强调的“竞赛考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慌,”她的声音出乎意料地平稳,“我们分头行动。吴浩,你继续尝试修复这个接触点,用酒精清洁所有接口,检查线路。我来想想,如果没有稳定的单色光源,我们能不能用白光光源结合滤波片,或者用其他方法间接测量?”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平时积累的各种实验技巧和替代方案在脑中快速过滤。最终,他们采用了一种利用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再反推折射率的间接方法,虽然步骤繁琐,但有效规避了故障仪器的影响。当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完整(虽然不够完美)的数据和报告时,两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相视一笑,有种共同经历过一场小型战役的默契。
模拟考试结束,成绩需要几天后才能出来。林晚照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感觉骨头都快散架了。母亲早已准备好了热水和换洗衣物,父亲则默默地将晚餐一直保温着。
奶奶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就着台灯的光线,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一件林晚照小时候的旧衣服,动作缓慢而专注。看到她回来,奶奶放下手中的活计,慈祥地笑了:“回来了?累坏了吧?快洗个热水澡,吃饭。”
看着奶奶在灯下缝补的身影,那细密的针脚,那平和的神情,林晚照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力量。生活就是这样,有断裂,有失去,但也有缝补,有延续。家人用他们最朴素的方式,为她构筑了一个永远不会坍塌的港湾。
她走过去,靠在奶奶身边,轻声说:“奶奶,我不累。”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赛前的紧张,似乎都被这温暖的灯光和奶奶身上熟悉的气息融化了。
预赛前一天,学校放假让选手调整状态。林晚照没有再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只是静静地整理着考试用具,复习着最基础的公式和实验注意事项。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本《高等数学解题思路精粹》上。
她终于翻开了它,跳过了那两行让她心绪不宁的算式,直接看向后面的内容。书里有很多沈倦留下的批注,凌厉,精准,一如他本人。但这一次,林晚照看着这些字迹,心中不再只有酸涩和失落。她仿佛能透过这些冰冷的符号,看到那个在无数个深夜里独自与知识搏斗的清冷少年。他的优秀,他的孤独,他的不得已……她似乎能理解更多。
她拿起笔,在那两行算式的旁边,用一种不同于沈倦的、稍微圆润些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和一种可能的拓展应用。像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的对话。
做完这一切,她合上书,将其郑重地放回了书架。她不需要依赖这本笔记,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了。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力量。
省级预赛,她将独自前往。
然而,就在她准备早早休息,养精蓄锐应对明天的大战时,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她迟疑了一下,接起电话。
“是林晚照同学吗?”电话那头是一个略显焦急的、陌生的女声,“我是沈倦的母亲。很抱歉这个时候打扰你……阿倦他……他临走前,有样东西,嘱咐我务必交给你。我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你看……方便现在出来一下吗?”
林晚照握着手机,愣在原地,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湖,再次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
沈倦……留给她的东西?
在他不告而别之后?在他即将远赴重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