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老石磨停了快半年,槽里积着层薄灰。王大爷扛着袋新收的黄豆来,拍着磨盘喊:“今儿咱让它转起来!”
小虎和几个孩子凑过去看,石磨盘上的纹路深一道浅一道,是几十年磨出来的痕迹。王大爷往磨眼里舀了勺黄豆,又淋了点水,推着磨柄转起来。“吱呀——吱呀——”石磨发出沉闷的响声,像在伸懒腰。
第一圈磨出来的是碎豆瓣,第二圈成了细渣,第三圈竟渗出了乳白的浆汁,顺着磨盘的凹槽流进底下的木桶里。“这磨得慢慢来,急不得,”王大爷喘着气说,“黄豆得泡透,水得加匀,转得太快,磨出来的浆就粗,点不出嫩豆腐。”
小虎学着推了把,磨柄沉得像坠了铅块,他憋红了脸,磨盘才挪了半圈。“大爷,这比推铁环累多了!”
“累才出好东西,”王大爷笑着接过磨柄,“你看这浆,得磨得像牛奶似的,做出来的豆腐才滑溜。当年你奶奶就爱用这石磨磨豆浆,说机器磨的总差股劲儿。”
磨了半晌,木桶里积了小半桶浆汁。王大爷舀起一勺看,阳光透过浆汁,映得屋里亮堂堂的,看不见一点渣子。“成了!”他把浆汁倒进纱布袋,架在架子上滤渣,“剩下的渣子别扔,掺点玉米面,蒸窝窝头香得很。”
孩子们蹲在旁边看滤浆,鼻尖萦绕着黄豆的清香。小虎伸手想碰,被王大爷拍了下手:“别碰,这浆娇气,沾了生水就坏了。”他边说边往大锅里倒清水,“等会儿点上卤水,就是嫩豆腐,晚上给你们炖豆腐汤喝。”
石磨还在慢悠悠转着,“吱呀”声混着豆浆的香气,飘出老远。路过的张奶奶探进头:“老王,磨豆腐呢?给我留块嫩的,我孙子爱吃小葱拌豆腐。”
“放心,给你留着最中间的那块!”王大爷应着,额角的汗滴进磨盘的凹槽里,和豆浆混在一起,亮晶晶的。
小虎看着石磨转啊转,忽然觉得,这老物件就像日子,慢慢磨,才能出好滋味。
后山的竹林里藏着不少宝贝。小虎挎着外婆编的竹篮,跟着爷爷去采野笋。竹篮是细竹篾编的,缝隙不大不小,透着清清爽爽的竹香。
“爷爷,这篮子看着软乎乎的,能装住笋吗?”小虎用手指戳了戳篮壁,竹篾轻轻晃了晃。
“这你就不懂了,”爷爷笑着拨开挡路的枝丫,“这竹篮看着软,实则有韧劲。野笋带点泥,正好从缝里漏下去,省得沾得一篮子脏。”
果然,刚挖的野笋带着湿漉漉的泥土,放进篮子里,细碎的泥渣顺着篾条的缝隙往下掉,落在草地上,像撒了把碎星子。小虎越挖越起劲,竹篮渐渐鼓了起来,野笋的清香混着竹篮的气息,让人心里敞亮。
“爷爷,你看这根笋,比我胳膊还粗!”小虎举着根壮实的野笋往篮里塞,竹篮“咯吱”响了声,却稳稳兜住了。
“慢点塞,这篮子经得住,”爷爷帮他把笋摆顺,“当年你奶奶就用这篮子装过野草莓,红通通的果子透着篾条缝看,像一串串小灯笼,好看得很。”
太阳爬到头顶时,竹篮已经装得半满。小虎拎着篮子往回走,野笋的尖儿从篮口探出来,蹭着他的胳膊,痒痒的。路过溪边,他蹲下来,竹篮往水里一浸,缝隙里的泥垢顺着水流走,篮子瞬间清爽了不少。
“你看,这竹篮不光能装东西,还能‘洗澡’呢。”爷爷打趣道。
小虎看着阳光下泛着水光的竹篮,忽然明白,这看似简单的竹篾,藏着老一辈的巧思——不密不疏的缝隙,既能兜住收获,又能漏去杂质,就像过日子,得留些空隙,才能透进风、照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