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轩把最后一叠调研问卷塞进抽屉,窗外天已泛白。
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小山。桌上的《资本论》划得密密麻麻,页边满是潦草批注。
“发展和老百姓没关系?”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上个月在城郊调研,菜农老李说萝卜三分钱一斤还没人要,城里超市却翻了三倍价。工厂王师傅也抱怨,工资没怎么涨,孩子学费一年比一年高。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
他翻到《资本论》“生产与消费”章节,指尖停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上。
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不起,国内市场自然萎缩。他想起企业数据:去年本地十几家加工厂压低价格出口,利润薄如纸,工人加班仍挣辛苦钱。“这不就是给洋人打工吗?”他喃喃自语,提笔写下这句话,墨水洇开像团愁绪。
为找根源,他跑了档案馆,翻遍1983年前的经济统计年鉴。
看到1979年农产品提价22.1%后,次年粮食增产,他眼前一亮——这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可1980年工业资本周转仅1.5次\/年,远低于国外,他又皱眉:市场的局限藏在数字里。
“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呢?”他想起另一个疑问。
前阵子看到外资企业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让本土小厂老板直呼“没法比”。他对照《资本论》“资本集中与垄断”论述,慢慢理清思路:开放好,但政策失衡会坑了本土产业。
接下来半个月,秦宇轩白天跑企业、访农户,晚上埋在书堆里理逻辑。
草稿纸写废一摞又一摞,论点改了一遍又一遍。当敲下论文标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从〈资本论〉看中国经济》,窗外月光刚好落在键盘上。
附:秦宇轩论文(精简版)
一、核心问题
1. 经济发展与民生脱节,百姓消费弱致国内市场萎缩,企业依赖低价出口。
2. 招商引资政策倾斜,本土企业就会与外资竞争失衡。
二、理论与现实对照
1. 市场有双面性:1979年农产品提价激活生产,显市场活力;1980年工业资本周转低效,露市场局限。
2. 调控不可少:1980年国企占工业总产值78%,部分行业因垄断缺活力,需调控平衡;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稳定也离不开调控。
三、结论与建议
1. 经济要“市场活+调控准”,让百姓得实惠,激活国内需求。
2. 开放政策要兼顾外资与本土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打印论文那天,秦宇轩去了菜市场。
老李说今年蔬菜收购价稳了,孩子能报补习班了。他攥着带墨香的论文,心里踏实了——灯下的熬煎,总算有了意义。
当秦宇轩把论文给林教授看了后,半天没听到林教授说谈,宇轩:\"老师!”
林教授才说:\"不错,但你为什么关注\"兼顾外资和本土企业呢\"?\"
秦宇轩:“只对外资开放,不培育内资,会导致经济命脉受制于人,形成“依附型”经济,无法实现真正的强大和自主。
只对内资开放,排斥外资会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导致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脱离世界主流,最终被时代淘汰。
因此,我希望的模式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引入外资带来的竞争、技术和理念,最终目标是为了壮大和发展内资,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好!好!”,随后啪 啪 啪的掌声,林教授第一次认识到他这个学生的深度和高度。高兴极了,\"太好了,把这篇文章送到“经济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