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腊月,陕南康县,寒风卷着细雪,簌簌地敲打着县委办公室的旧窗棂。
秦宇轩刚改完红星乡的种子防冻宣传稿,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门被轻轻推开,文书小赵带着一股寒气进来,手里捧着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
“县长,林书记爱人王阿姨托人捎来的急信,说是她侄女苏医生的事,请您务必亲阅。”
秦宇轩接过信封,抽出信笺。王阿姨的字迹舒展有力,透着长辈的关切与周到:
“宇轩,前次来访,见你为康南百姓医疗之事夙夜操劳,我回去后一直记在心上。我侄女晓棠,在**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刚结束在北京的进修,业务上是把好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有心为基层做点实事。我与她提起康南的情况,她当即表示,愿利用所学,牵头组织一支小队下来帮扶。此事我已与省院相关领导打过招呼,予以支持。晓棠性情踏实,不尚空谈,定能与你务实的工作作风相得益彰。具体事宜,她会直接与你联系,望你们能通力合作,切实为康南的乡亲们解决些困难。”
信纸末尾,另附一页娟秀工整的字迹,是苏晓棠的亲笔:
“秦县长您好,冒昧致信。王阿姨向我详述了您在康南的工作,我深表钦佩。我院近期正推行‘基层医疗提质计划’,我已正式申请带队赴康南进行首批对接,院领导已原则同意。考虑到您公务繁忙,康南交通亦多有不便,我计划于下周五上午搭乘省农业厅赴地区的班车抵达,我们可否在地区汽车站短暂会面?我将携带首批整理的防疫手册及可协调的器械清单,并希望能当面听取您的意见,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我初步设想,首站可前往红星乡卫生院实地调研,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
窗外,雪势渐弱。秦宇轩指尖在“省人民医院”的抬头上轻轻划过,心头感慨。王阿姨的牵线,并非简单的家长里短,而是精准地看到了需求与资源的契合点,并已在高层面上铺好了路。这位苏医生更是行动派,思路清晰,方案具体,诚意十足。
他立刻抬头吩咐小赵:“给地区农业局去个电话,下周四的‘县域医疗对接会’,请他们务必帮我留一个座位。另外,协调一辆稳妥的车,周五上午我到地区开完会,要接一位省里来的苏医生一同回康南。”
说罢,他抽过便笺纸,利落地写下几行字:
1. 周四赴地区参会,带齐各乡镇卫生院需求清单;
2. 周五上午接省医院苏晓棠医生,详谈帮扶计划;
3. 安排车辆,送苏医生赴红星乡实地考察。
小赵应声离去。秦宇轩将信仔细折好。上周红星乡老院长愁苦的面容又浮现在眼前:“秦县长,冬天关节炎的病人多,我们连个最基础的烤灯都没有啊……”苏晓棠的到来,以及她信中提及的省级资源,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的目光落回桌上帆布厂申请更换轴承的报告。这下正好,周四去地区开会,可以一并解决。
原本琐碎的行程,此刻被一条线串联起来——一切都在指向如何更好地服务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他在便笺末尾又添上一笔:“通知各卫生院,务实准备需求清单,省专家队将至。”
笔尖落下时,一缕冬日的阳光恰好穿透云层,照亮了桌上那袋金黄饱满的麦种,泛着温暖而坚实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