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过了不到半月,风波便悄然而至。起源是一件小事——内务府分配下来的夏日用冰。
这日后宫请安时,华妃斜倚在座位上,用护甲套轻轻拨弄着茶杯盖,似笑非笑地开口道:“皇后娘娘,如今这天儿是越来越热了。臣妾听说,内务府今年采买的冰量,似乎比往年少了些?也不知是不是有些新人不懂规矩,用得狠了。”
她这话虽未点名道姓,但目光似有似无地扫过坐在末位的安陵容,以及位份稍高的林潇潇和甄嬛。安陵容吓得脸色一白,赶紧低下头。她位份最低,份例也最少,用度一向节俭,绝不敢逾矩。
皇后闻言,温和地道:“华妃妹妹多心了。内务府做事自有章程,许是今年天气异常,冰窖储存不易。若妹妹觉得酷热难耐,本宫让内务府先紧着翊坤宫供应便是。”
华妃冷哼一声:“臣妾倒不是为自己。只是担心有些新人,仗着刚入宫得了些脸面,就忘了尊卑分寸,坏了宫里的规矩。这用冰虽是小事,但也可见一斑。”
这话就有些指桑骂槐了。林潇潇心中明了,华妃这是在借题发挥,打压新人,尤其是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新人。自己和甄嬛,显然是她的眼中钉。
果然,第二天,内务府分配给碎玉轩的冰量就明显减少了,质量也差了许多,多是些碎冰。采荷去理论,内务府的管事太监皮笑肉不笑地说:“今年冰紧俏,各宫都用度减等,贵人和小主多担待些。”
与此同时,宫中开始流传一些闲言碎语,说林贵人看似稳重,实则奢靡,夏日用冰如流水;说莞常在恃才傲物,对皇后娘娘的教诲阳奉阴违。这些流言蜚语虽无实据,却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败坏着她们的名声。
“小姐,这分明是华妃娘娘故意刁难!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不知道是谁嚼的舌根!”采荷气得小脸通红。
林潇潇看着盆里那点即将化完的碎冰,神色平静。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华妃的出手,比她预想的还要快,手段也更直接粗暴——利用职权在物资上卡脖子,同时发动舆论攻击。
“慌什么。”林潇潇淡淡道,“这点小事就自乱阵脚,以后更大的风浪怎么过?”
她仔细分析了一下形势:硬碰硬肯定不行,华妃势大,背后还有年羹尧撑腰,目前根本不是对手。去求皇后?皇后巴不得有人和华妃斗,只会和稀泥,未必真心帮忙,反而可能被当枪使。哭诉到皇帝那里?为了点用冰的小事去打扰日理万机的皇帝,只会显得自己无能和小气。
那么,如何破局?
她想起现代职场中,也常会遇到资源被卡、被流言中伤的情况。硬抗不是办法,关键在于找到替代方案,并向上级展示自己的价值和对规则的尊重。
“采荷,去把咱们份例里的冰,分一半给莞常在送去。”林潇潇吩咐道。
“小姐!咱们自己都不够用……”采荷不解。
“照我说的做。”林潇潇语气坚定,“记住,送去的时候,就说我体谅她身子弱,畏暑热,姐妹间理应互相照应。”
这是第一步,团结内部,巩固与甄嬛的联盟,同时向外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怕刁难,反而更团结。
接着,她铺开纸笔,沉吟片刻,开始写字。她不是写诉状,也不是写求情信,而是写了一封逻辑清晰、言辞恳切的“情况说明与建议书”。信中,她首先感谢皇恩,表明自己安守本分,然后提及近日宫中用冰紧张,她深感物力维艰,愿主动缩减用度,与宫中上下共体时艰。接着,她笔锋一转,提出几点“节冰建议”:比如,各宫可根据品级和人口重新核定更精细的用冰标准;可采用轮换制,非必要时段减少用冰;还可鼓励使用扇子、凉水等替代方式降温。最后,她再次强调,此举只为尽忠职守,为皇后娘娘分忧,绝无他意。
这封信,她让可靠的小乐子直接送到了景仁宫皇后处, bypass 了内务府。
做完这一切,她就像没事人一样,该请安请安,该读书读书,对宫中的流言置之不理,仿佛从未听过。
甄嬛收到了她送来的冰,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心中感念,也依样画葫芦,将自己份例里的丝绸减等,换成了更实惠的棉布,并对外表示要效仿林贵人,勤俭克己。
她们的反应,很快传到了皇后和华妃耳中。
皇后看着林潇潇那封条理分明、冠冕堂皇的“建议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个林贵人,果然不简单。不仅没哭闹,反而趁机表现了一把“深明大义”和“管理才能”,将了华妃一军。她乐得见华妃吃瘪,便顺水推舟,将林潇潇的建议稍作修改,以中宫名义颁布了下去,博了个“贤德节俭”的美名。
华妃没想到林潇潇和甄嬛会用这种方式反击,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反而显得自己小气刻薄,气得在翊坤宫摔了一套茶具。内务府见皇后发了话,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克扣碎玉轩的份例,冰量很快恢复了正常。
这场小小的风波,看似以林潇潇和甄嬛的胜利告终。但林潇潇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她们的表现,虽然暂时化解了危机,但也进一步引起了华妃的忌惮和皇后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她们这番“顾全大局”的表现,是否会通过某种渠道,传到那位最终决策者的耳朵里?
皇帝,他会如何看待他亲封的这位“林贵人”,在第一次面对后宫倾轧时的表现呢?